成语拼音:qīng yáo báo fù
成语解释:见“轻繇薄赋”。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昭帝纪赞》:“光知时务之要,轻徭薄赋,与民休息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用于政策等
繁体字形:輕徭薄賦
英文翻译:reduced corvee and taxes
轻:1.重量小;负载力小。与“重”相对:轻如鸿毛。轻装。2.数量少;程度浅:年轻。轻伤不下火线。3.不用猛力:轻拿轻放。4.不重要:责任轻。5.不重视;不认真:轻视。轻率。6.不严肃:轻薄。7.轻松:轻音乐。
徭:徭役,古时统治者强迫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。
薄:[báo]1.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。与“厚”相对:薄片。2.淡:酒味薄。3.(感情)冷淡:待他不薄。4.不肥沃:薄田。[bó]1.微;少;弱:薄技。薄产。单薄。2.不厚道;不庄重:刻薄。轻薄。3.看不起;慢待:鄙薄。厚此薄彼。4.迫近;靠近:日薄西山。[bò]〔薄荷〕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茎方形,叶对生,茎、叶有清香味,为清凉解表药,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(用于食品、日用品等)。
赋:1.(上对下)交给:赋予。2.旧时指农业税:田赋。赋税。3.征收(赋税):赋以重税。4.我国古代文体,盛行于汉魏六朝,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,通常用来写景叙事,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。5.做(诗、词):赋诗一首。
“轻徭薄赋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政府少征劳役、少收赋税,让老百姓能喘口气。比如古代新皇帝登基时,常会下诏说:“自今日起,减税三年,停征徭役一年。”这就是典型的轻徭薄赋政策。
有人可能会问:古代统治者为什么要这么做?答案其实很实在。比如汉文帝时期,农民每年只用缴纳“三十税一”的田租,比前朝少了近一半。结果呢?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高了,粮仓堆满粮食,连穿钱的绳子都烂在仓库里——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文景之治”。这说明适度的减负反而能激发社会活力。
现代有没有类似的情况?举个身边的例子:疫情期间很多地方给街边小店减免租金税费。我认识的面馆老板老张就说:“要不是去年减了三个月税,我可能就关门了。”现在他的面馆不仅活下来,还新招了两个伙计。这种“放水养鱼”的思路,本质上和轻徭薄赋异曲同工。
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。唐太宗时期虽然赋税轻,但朝廷通过改进漕运、精简官员来节省开支。这提醒我们:减税降费不能光看数字,还要配合效率提升。就像现在政府推行的“最多跑一次”改革,既省了老百姓的时间,也降低了行政成本。
有趣的是,古人早就发现“轻徭薄赋”需要智慧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,青苗法本意是减轻农民负担,却因执行走样适得其反。这让我想到现代政策落地时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——好政策要配上好执行,才能真正惠民。
最后说点个人看法:在数字时代,“轻徭薄赋”可以有新内涵。比如电子政务减少民众跑腿的“时间税”,大数据精准施策避免“一刀切”的浪费。或许未来的政策创新,就该像手机更新系统那样,既要减轻负担,又要提升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