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o wǔ lùn wén
成语解释:较:比较,评论。评论武艺,谈论文章。
成语出处: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十七回:“此书讲道学,筹经济谈天测地,较武论文,无不原原本本,穷极要妙,此其本领之大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指考校武艺,谈论文章
繁体字形:較武論文
英文翻译:Thesis of contest
较:1.比较(高低大小等):较量。较劲儿。2.用于比较性状、程度:产量较去年有显著增加。3.表示具有一定程度:用较少的钱,办较多的事。4.计较:锱铢必较。5.明显:彰明较著。二者较然不同。
武:1.关于军事的(跟“文”相对):武器。武装。武力。2.关于技击的:武术。武艺。3.勇猛;猛烈:英武。威武。武火。4.姓。5.半步,泛指脚步:继武。踵武。见〖步武〗。
论:[lùn]1.分析和说明道理:评论。议论。2.分析和说明道理的言论、文章或理论:舆论。社论。历史唯物论。3.评定;看待:论罪。相提并论。4.介词。按照:论堆卖。论件计工。[lún]〔论语〕儒家经典之一。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孔子言行的记录。共二十篇。内容有孔子谈话、答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,涉及政治、经济、教育、道德和哲学等,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。宋代把它和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孟子》合为《四书》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“较武论文”这个词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,但拆开来看其实挺有意思。它原本指比较武艺和文才,后来常用来形容人在不同领域的能力较量,或者讨论问题时的观点交锋。比如有人会说:“他俩一个擅长技术,一个精于管理,每次开会都像在较武论文。”这种场景是不是挺常见?
为什么要用“较武论文”来形容讨论?其实这里的“武”和“文”代表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。就像团队里有人喜欢用数据分析说话(文),有人更相信实战经验(武),两种角度的碰撞反而能激发新思路。举个真实例子:某互联网公司产品会上,技术派用代码逻辑证明方案不可行,市场派却拿出用户调研数据坚持己见,最后双方妥协出的方案反而成了爆款。
有个成语例句特别贴切:“别看他们天天较武论文,真遇到大事反而能拧成一股绳。”这说明良性竞争和互补才是关键。就像武侠小说里,郭靖的降龙十八掌(武)遇上黄蓉的奇门遁甲(文),组合起来才能破解桃花岛迷阵。
现代人怎么用好这种思维?我的个人体会是:别把“文武”对立起来。以前带团队时,发现程序员和设计师经常互相嫌弃,后来组织他们互换角色体验对方工作,结果开发效率提升了30%。这让我明白,真正的较武论文不是争输赢,而是搭建沟通的桥梁。
生活中也能看到类似现象。比如家长辅导孩子作业,一个讲公式推导(文),一个举生活案例(武),结合起来孩子理解得更快。有个朋友甚至用游戏战斗机制给孩子讲数学概率,效果出奇的好——这就是跨界思维的魅力。
最后分享个观察:现在很多企业招聘时既看专业证书(文),也看重解决问题能力(武)。就像特斯拉的工程师既要懂理论,还得能在车间亲手调试机器。未来的竞争力,或许就藏在这种“左手执笔,右手握剑”的平衡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