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ìn zhū zhě chì,jìn mò zhě hēi
成语解释:靠着朱砂的变红,靠着墨的变黑。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,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。指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。
成语出处:晋 傅玄《傅鹑觚集 太子少傅箴》:“故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;声和则响清,身正则影直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宾语、分句;可分开使用
繁体字形: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
英文翻译:Near the red, near the black
近:1.空间或时间距离短(跟“远”相对):近郊。近日。近百年史。靠近。附近。歌声由远而近。现在离国庆节很近了。2.接近:平易近人。年近三十。两人年龄相近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3.亲密;关系密切:亲近。近亲。两家的关系很近。4.姓。
朱:[zhū]1.红色:朱红。朱批。朱笔。朱文(印章上的阳文)。朱门(红漆大门,旧时指豪富人家)。2.矿物名:朱砂(无机化合物,中医用于镇静剂。亦称“辰砂”、“丹砂”)。朱墨。3.姓。[shú]〔朱提(shí)〕古地名。汉武帝时置县,治所在今云南省 昭通县境。后立为郡。
者:1.用在形容词、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、动词性词组后面,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:强者。老者。作者。读者。胜利者。未渡者。卖柑者。符合标准者。2.用在某某工作、某某主义后面,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:文艺工作者。共产主义者。3.用在“二、三”等数词和“前、后”等方位词后面,指上文所说的事物:前者。后者。二者必居其一。两者缺一不可。4.用在词、词组、分句后面表示停顿:风者,空气流动而成。5.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路上小心在意者!6.姓。7.指示代词。义同“这”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者番。者边。
赤:1.比朱红稍浅的颜色。2.泛指红色:赤小豆。面红耳赤。3.象征革命,表示用鲜血争取自由:赤卫队。4.忠诚:赤胆。赤诚。5.光着;露着(身体):赤脚。赤膊。6.空:赤手空拳。7.指赤金:金无足赤。8.姓。
近:1.空间或时间距离短(跟“远”相对):近郊。近日。近百年史。靠近。附近。歌声由远而近。现在离国庆节很近了。2.接近:平易近人。年近三十。两人年龄相近。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3.亲密;关系密切:亲近。近亲。两家的关系很近。4.姓。
墨:1.写字绘画的用品,是用煤烟或松烟等制成的黑色块状物,间或有用其他材料制成别种颜色的,也指用墨和水研出来的汁:一块墨。一锭墨。研墨。笔墨纸砚。墨太稠了。2.泛指写字、绘画或印刷用的某种颜料:墨水。油墨。3.借指写的字和画的画:墨宝。遗墨。4.比喻学问或读书识字的能力:胸无点墨。5.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,借指规矩、准则:绳墨。矩墨。6.黑或近于黑的:墨菊。墨镜。7.贪污:贪墨。墨吏。8.古代的一种刑罚,刺面或额,染上黑色,作为标记。也叫黥。9.(Mò)指墨家。10.姓。11.指墨西哥:墨洋(墨西哥银圆)。
者:1.用在形容词、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、动词性词组后面,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:强者。老者。作者。读者。胜利者。未渡者。卖柑者。符合标准者。2.用在某某工作、某某主义后面,表示从事某项工作或信仰某个主义的人:文艺工作者。共产主义者。3.用在“二、三”等数词和“前、后”等方位词后面,指上文所说的事物:前者。后者。二者必居其一。两者缺一不可。4.用在词、词组、分句后面表示停顿:风者,空气流动而成。5.用在句尾表示希望或命令的语气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路上小心在意者!6.姓。7.指示代词。义同“这”(多见于早期白话):者番。者边。
黑:1.像煤或墨的颜色(跟“白”相对):黑板。黑白分明。白纸黑字。脸都晒黑了。2.黑暗:天黑了。屋子里很黑。3.夜晚;黑夜:摸黑儿。起早贪黑。4.秘密;非法的;不公开的:黑市。黑话。黑户。黑社会。5.坏;狠毒:黑心肠。这种人心太黑。6.姓。
你听说过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”吗?这句话字面意思是“靠近朱砂会变红,靠近墨水会变黑”,实际想表达什么呢?咱们先举个真实的例子:小明原本是个安静的学生,转学后和一群喜欢打篮球的同学混在一起,半年后变得开朗健谈,甚至成了校队主力。你看,环境对人的改变是不是挺明显的?
问题来了:为什么环境的影响力这么大?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“社会认同效应”——人会在无意识中模仿周围人的言行。比如办公室同事都热衷考证,你大概率也会跟着报名;如果室友天天熬夜追剧,你可能逐渐推迟睡觉时间。这种“被动适应”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发生。
我有个朋友在互联网公司工作,她发现团队氛围直接影响工作效率:当组长带头加班时,组员即便没事做也会耗到深夜;换成提倡效率的新领导后,大家反而能在下班前完成任务。这验证了那句老话——领头羊的作风会传染整个群体。
难道我们只能被环境牵着鼻子走吗? 当然不是。认识这个规律本身就是破局的关键。去年我刻意参加读书会,发现接触的书友越多,自己阅读量也跟着翻倍。主动选择环境,就像给手机选择充电桩——插对了接口,能量自然满格。
有个有趣的实验:把绿萝放在蔬菜堆里会长得更茂盛。这说明生物之间存在“共生促进”。人也一样,选择正能量圈子,相当于给自己安装隐形助推器。反过来说,若发现周围人总在抱怨,或许该考虑调整社交雷达的搜索频段了。
说到底,环境塑造人,人也创造环境。就像玩沙子的孩子,既被沙坑的边界限制,又能堆砌出独一无二的城堡。保持清醒认知,既接纳环境影响,又主动优化选择,这才是现代人的生存智慧。下次遇到需要做选择时,不妨想想:这个决定会让我的“朱砂”更多,还是“墨汁”更浓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