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i pǔ fǎn gǔ
成语解释:见“还淳反古”。
成语出处:《陈书·周弘正传》:“夫文质递变,浇淳相革,还朴反古,今也其时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還朴反古
英文翻译:Return to the old
还:[hái]1.表示现象继续存在或动作继续进行;仍旧:十年没见了,她还那么年轻。半夜了,他还在工作。2.表示在某种程度之上有所增加或在某个范围之外有所补充:今天比昨天还冷。改完作业,还要备课。3.用在形容词前,表示程度上勉强过得去(一般是往好的方面说):屋子不大,收拾得倒还干净。4.用在上半句话里,表示陪衬,下半句进而推论,多用反问的语气;尚且:你还搬不动,何况我呢?5.表示没想到如此,而居然如此(多含赞叹语气):他还真有办法。6.表示早已如此:还在几年以前,我们就研究过这个方案。[huán]1.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:还家。还乡。还俗。退耕还林。2.归还:偿还。还书。3.回报别人对自己的行动:还嘴。还手。还击。还价。还礼。以牙还牙,以眼还眼。4.姓。
朴:[pǔ]没有加工的木材,比喻不加修饰:朴素。朴实。[piáo]姓。[pò]朴树,落叶乔木。果实近球形,橙色。树皮光滑,灰褐色,可作造纸原料。[pō]〔朴刀〕古代兵器。一种双手使用的像大刀的刀,刀身较大刀窄长,刀柄较大刀稍短。
反:1.颠倒的;方向相背的。与“正”相对:反面。反作用。2.指反革命、反动派:肃反。3.反抗;反对:反法西斯。反封建。4.翻转:反复。反败为胜。5.推及:举一反三。6.回;还:反击。反问。7.副词。反而:画虎不成反类犬。8.古同“返”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“还朴反古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它究竟想表达什么?其实它讲的是回归简单本真的状态。比如有人住在城市却跑去郊区种菜,每天浇水施肥,邻居问“图啥”,他笑着说:“就想尝尝萝卜没打农药的甜味。”这或许就是还朴反古的鲜活例子——用最原始的方式满足最基础的需求。
为什么现代人开始追求这种生活方式?答案可能藏在我们的焦虑里。当朋友圈刷到的全是精致摆拍的早餐、滤镜加持的旅行照,有人开始反问:“这些包装过的生活,真的让我更快乐吗?”于是有人关掉美颜直播素颜做饭,有人用帆布袋替代奢侈品包装盒,这些选择背后藏着对真实的渴望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某网红书店推出“纸质书阅读日”,结果比电子书促销活动更受欢迎。这难道不是对“越古老越新鲜”的验证?当我亲眼看见中学生摸着泛黄的书页说“纸的触感比滑动屏幕踏实”,突然明白还朴反古不是开倒车,而是帮我们在疾驰的时代列车上找到平衡的把手。
有人质疑这种“复古风潮”是否在逃避现实。我倒觉得更像是种智慧筛选——就像我外婆至今保留着手缝补丁的习惯,她说:“机器缝的整齐,但手指的温度缝进去才算衣裳。”技术革新与质朴传统从来不是单选题,重要的是找到那个既便利又保有温度的中间点。
下次看到年轻人用毛笔写春联、白领报名陶艺班,别急着贴上“跟风”标签。这些行为就像给快节奏生活按下的暂停键,让人们在机械重复的日子里,重新触摸到创造的愉悦。当3D打印能复制古董花瓶时,手工陶匠依然被尊重,或许正因我们心底始终为“亲手制作”保留着特殊价值。
走在商业街,发现服装店开始主打“无染色棉麻衫”,餐厅宣传“柴火灶慢炖汤”。这些商业包装的“返璞”虽显刻意,但至少说明市场读懂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。就像我每周雷打不动去菜市场挑带泥的胡萝卜,虽然超市净菜更方便,但沾着泥土的蔬菜总让我想起童年跟着外婆下田的光景。
说到底,还朴反古不是要我们放弃现代文明,而是提醒别在追逐效率时弄丢生活本味。就像用智能电饭煲煮饭的人,偶尔也会怀念灶台铁锅底的焦香锅巴。这种对质朴的向往,或许正是高速时代里我们给自己预留的心灵缓冲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