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í lí chǎng huǎng
成语解释: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。
成语出处:清 纪昀《阅微草堂笔记 槐西杂志三》:“惟留二百余金,恰足两月余酒食费,一家迷离惝恍,如梦乍回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状语、定语;形容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
繁体字形:迷離惝怳
英文翻译:being confused and flurried
迷:1.辨认不清:迷路。迷失方向。2.失去知觉:昏迷。3.对某一事项过于喜爱,情不自主:入迷。迷恋。4.使沉醉;使昏乱:月色迷人。财迷心窍。5.沉醉于某种事物的人:球迷。棋迷。
离:1.相距,隔开:距离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。2.离开,分开:分离。离别。离家。离散(sàn)。离职。离异。离间(jiàn)。支离破碎。3.缺少:办好教育离不开教师。4.八卦之一,符号是“☲”,代表火。5.古同“罹”,遭受。6.古同“缡”,妇女的佩巾。7.〔离离〕形容草木茂盛,如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枯荣”。8.姓。
惝:[chǎng]1.失意;不高兴。2.迷迷糊糊;不清楚。‖也作惝恍。[tǎng]“惝”chǎng的又音。
恍:1.恍然:恍悟。2.仿佛(与“如、若”等连用):恍如梦境。恍如隔世。恍若置身其间。
说起“迷离惝恍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觉得它自带一层神秘滤镜。比如清晨推开窗,看到薄雾笼罩的山林,远处的轮廓若隐若现,这时候就能感叹:“眼前的景色真是迷离惝恍,仿佛仙境。”但问题来了——这种“模糊感”到底是好是坏?其实它更像一种中性描述,关键在于使用场景。
举个例子,朋友刚熬夜完成项目汇报,第二天开会时眼神涣散、说话断断续续,同事可能会私下议论:“他今天状态迷离惝恍的,怕不是通宵改方案了。”这里既没有褒贬,只是客观描述精神恍惚的状态。不过换个场景,舞台剧演员故意用虚浮的步态和飘忽的眼神诠释角色的内心矛盾,导演反而会称赞:“她要的就是这种迷离惝恍的破碎感。”
有人问:“这种成语会不会太冷门?”事实上它特别适合刻画“半清醒”的瞬间。比如回忆童年往事时,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往往带着毛边——外婆家院角的青苔、旧书柜里泛黄的连环画,细节早已模糊不清,却让人忍不住用“迷离惝恍的旧时光”来形容。这种表达比直白的“记不清”更有画面感。
个人觉得,现代社会强调高效精准,偶尔允许自己沉浸在迷离惝恍的状态反而是种调节。就像雨天窝在沙发里读一本意识流小说,不必强求理解每个段落,感受文字营造的朦胧意境就足够治愈。当然,写工作报告时可千万别迷离惝恍,毕竟老板要的是清晰的数据图表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形容抽象概念。比如讨论某部悬疑电影:“导演用跳切的剪辑手法和冷暖交替的色调,让整个故事始终笼罩在迷离惝恍的氛围里。”此时它不再是单纯的视觉描述,而是升级为对作品气质的精准概括。语言的魅力就在于此——同一个词,换个容器就能装下不同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