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òng
  • yíng
  • lá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òng qù yíng lái

成语解释:见“送往迎来”。
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范晔《后汉书·郎顗传》:“公府门巷,宾客填集,送去迎来,财货无已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形容忙于交际应酬

繁体字形:送去迎來

英文翻译:meet and send off

送去迎来的意思

送:1.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:送报。送信。送饭。2.赠送:奉送。老师送我两本书。3.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:把客人送到大门外。送小孩儿上学。4.姓。

去:1.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(跟“来”相对):去路。去向。从成都去重庆。他去了三天,还没回来。2.离开:去国。去世。去职。去留两便。3.失去;失掉:大势已去。4.除去;除掉:去病。去火。去皮。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。5.距离:两地相去四十里。去今五十年。6.过去的(时间,多指过去的一年):去年。去秋(去年秋天)。去冬今春。7.婉辞,指人死: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。8.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“去”,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“来”。9.的“去”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,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:他去听报告去了。10.用在“大、多、远”等形容词后,表示“非常…”,“…极了”的意思(后面加“了”):这座楼可大了去了!。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!⑿去声:平上去入。11.扮演(戏曲里的角色):在《断桥》中,他去白娘子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:拿去。捎去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的继续等:信步走去(=过去)。让他说去(=下去)。一眼看去(=上去)。

迎:1.迎接:欢迎。迎宾。迎新会。2.对着;冲(chòng)着:迎面。迎风。迎上去打招呼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成语评论

送去迎来”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描述的是送走旧事物、迎接新事物的过程,既可以是具体的人或物,也可以是抽象的观念或时代。比如搬家时丢掉旧家具、买新家电,或是公司淘汰过时的制度、引入创新管理模式,这些场景都能用“送去迎来”概括。

为什么人们常用这个成语?可能因为它传递了一种动态平衡的智慧——既不固守过去,也不盲目求新。比如有人问:“扔了旧东西不可惜吗?”其实关键在于判断价值。一本十年前的专业书,如果知识已过时,果断处理反而能为新知识腾出空间;但若是祖辈留下的手写信件,即便纸张泛黄,情感价值仍值得珍藏。

成语背后的文化逻辑是什么?中国传统文化中的“辞旧迎新”思想与其高度契合。就像春节大扫除,表面是清理环境,深层是心理上的“断舍离”。我曾在整理书房时,把学生时代的参考书送给了需要的邻居,结果对方回赠了一盆绿植。这种互动让我体会到,“送去迎来”不仅是空间置换,更可能开启新的社交纽带。

现代社会如何实践这个成语?数字时代的信息爆炸给了我们新启示。比如手机软件更新,每次升级都伴随着旧功能的优化或删除。有人抗拒改变,认为“够用就行”;但主动拥抱迭代,往往能发现更高效的工具。这让我想到,与其把“新”与“旧”对立,不如看作持续优化的循环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送去迎来”不等于喜新厌旧。曾见朋友跟风买最新款电子产品,结果发现多数功能用不上。真正的智慧在于理性评估:送走的应该是确实不再创造价值的事物,迎来的应是能提升生活质量或工作效率的新元素。就像种庄稼,收割成熟的作物后,翻土施肥才能让下一季长得更好。

当我们将这个成语放在更宏观的视角观察,会发现它暗含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。四季更替、技术革命、文化演进……历史长河中的每次进步,本质上都是“送去迎来”的累积效应。而作为个体,如何在变革中保持清醒选择,或许才是理解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。

"送去迎来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