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òng
  • wǎng
  • láo
  • lá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òng wǎng láo lái

成语解释:见“送往迎来”。

成语出处:战国·楚·屈原《楚辞·卜居》:“吾宁悃悃款款,朴以忠乎,将送往劳来,斯无穷乎?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形容忙于交际应酬

繁体字形:送往勞來

英文翻译:meet and send off

送往劳来的意思

送:1.把东西运去或拿去给人:送报。送信。送饭。2.赠送:奉送。老师送我两本书。3.陪着离去的人一起走:把客人送到大门外。送小孩儿上学。4.姓。

往:1.去:徒步前往。2.向;朝:往东。往何处去?3.过去的:往日。

劳:1.劳动:按劳分配。不劳而获。2.烦劳(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):劳驾。劳您走一趟。3.劳苦;疲劳:任劳任怨。积劳成疾。4.功劳:勋劳。汗马之劳。5.慰劳:犒劳。劳军。6.姓。

来:1.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(跟“去”相对):来往。来宾。来信。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。2.(问题、事情等)发生;来到:问题来了。开春以后,农忙来了。3.做某个动作(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):胡来。来一盘棋。来一场篮球比赛。你歇歇,让我来。何必来这一套?4.趋向动词。跟“得”或“不”连用,表示可能或不可能:他们俩很谈得来。这个歌我唱不来。5.用在另一动词前面,表示要做某件事:你来念一遍。大家来想办法。6.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,表示来做某件事:我们贺喜来了。他回家探亲来了。7.用在动词结构(或介词结构)与动词(或动词结构)之间,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。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?8.来着:这话我多会儿说来?9.未来的:来年。来日方长。10.姓。11.诗歌、熟语、叫卖声里用作衬字:正月里来是新春。不愁吃来不愁穿。黑白桑葚来大樱桃。12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:把锄头拿来。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结果:信笔写来。一觉醒来。说来话长。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。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。

成语评论

送往劳来”这个成语,许多人可能感到陌生。其实它常被误写为“送往迎来”,正确写法应为后者,但既然问题中提到“送往劳来”,我们不妨先顺着这个思路探讨:它究竟想表达什么?

核心问题:什么是“送往劳来”?简单来说,这可以理解为一种人际交往中的“动态平衡”——既要妥善送别离开的人,也要热情迎接新来者。例如公司前台每天接待访客时,既要礼貌送走已完成业务的人,又要快速引导新访客到正确部门。

生活场景中的体现社区便利店老板王叔有个习惯:顾客结账时他总会说“慢走”,同时对新进店的顾客点头微笑。这种看似简单的举动,让他的小店回头客特别多。这说明,良好的关系维护不一定要大张旗鼓,细微处的周全反而更打动人。

职场中的双向思维某科技公司HR李婷在办理离职手续时,会特意准备离职礼包,里面装着公司纪念品和合作商户的优惠券。她解释道:“员工离职不是终点,可能是未来合作的起点。”这种超越短期利益的长远眼光,正是“送往劳来”智慧的现代演绎。

值得注意的边界问题过度追求面面俱到也可能陷入误区。就像小区物业张师傅说的:“去年春节给每户送福字,结果新住户抱怨没收到,老住户嫌样式老套。”这提醒我们,执行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式,避免形式化操作。

从个人观察来看,数字时代的人际交往更需要这种双向思维。线上社群的运营者既要维护老成员的存在感,又要设计吸引新人的入门机制。就像打理花园,既不能忽视正在绽放的花朵,也要为新播的种子预留生长空间。

把握这个原则的关键在于“节奏感”。就像茶道中的“出汤”时机,太急则味淡,太缓则苦涩。下次筹备活动时,不妨尝试设置新旧参与者的衔接环节,或许能发现意料之外的化学反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