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cái shì suǒ
成语解释:谓办事能力与所安排的工作位置或场所相当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北伐途次》:“本来是在面坊里住惯了的老马又落到面坊里,也算得是适材适所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適材適所
英文翻译:Fit for the talent
适:[shì]1.相合:适用。适意。2.舒服:安适。3.恰巧:适逢其会。4.去:无所适从。5.旧指女子出嫁:适人。[kuò]迅疾。用于人名。姓氏
材:1.木料:木材。树木已经成材。2.原材料;资料:钢材。教材。3.人的资质能力:因材施教。4.从资质能力的高低来衡量的某种人:人材。蠢材。5.棺材:一口材。
适:[shì]1.相合:适用。适意。2.舒服:安适。3.恰巧:适逢其会。4.去:无所适从。5.旧指女子出嫁:适人。[kuò]迅疾。用于人名。姓氏
所:1.处所:场所。住所。各得其所。2.明代驻兵的地点,大的叫千户所,小的叫百户所(后来只用于地名):海阳所(在山东)。前所(在浙江)。后所(在山西)。沙后所(在辽宁)。3.用作机关或其他办事地方的名称:研究所。派出所。诊疗所。指挥所。招待所。4.a)用于房屋:这所房子。b)用于学校等:一所医院。两所学校。5.姓。6.跟“为”或“被”合用,表示被动:为人所笑。看问题片面,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。7.用在做定语的主谓结构的动词前面,表示中心词是受事:我所认识的人。大家所提的意见。8.用在“是…的”中的名词、代词和动词之间,强调施事和动作的关系:全国的形势,是同志们所关心的。9.用在动词前面,跟动词构成体词结构:各尽所能。闻所未闻。
“适材适所”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,但说白了就是“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”。比如公司让擅长数据分析的小张去管市场调研,结果他一个月就摸清了客户需求规律,团队效率直接翻倍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这不就是普通的工作分配吗?为什么非要上升到成语的高度?
其实关键在于系统性思维。就像拼乐高,单看每块积木都平平无奇,但按图纸组合就成了城堡。去年我们小区物业换了位学环境规划的主任,人家把垃圾分类站重新排布,现在清运车少绕三公里路,居民投诉量降了七成。这种改变,就是典型的“材”与“所”的精准匹配。
有人质疑:现实哪有那么多刚好匹配的机会?这里藏着个认知误区——适材适所不是静态的“安插”,而是动态的“培育”。认识个朋友原本做行政,后来公司发现她特别擅长调解纠纷,现在专门负责跨部门协作,工资涨了职位也新设了个“流程优化师”。这说明,有时候“材”是需要被看见和打磨的。
当下职场有个有趣现象:95后更愿意为兴趣择业。有个做自媒体的学弟,放弃国企offer跑去搞宠物殡葬,去年已经做到区域连锁。这让我想到,新时代的“适材适所”正在突破传统框架——不是削足适履地适应现有岗位,而是主动创造适合自己的位置。
反过来看,强扭的瓜确实不甜。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是让社恐的程序员转岗做销售,三个月业绩挂零不说,人还抑郁了。这种错配就像让鱼爬树,既浪费天赋又打击信心。所以关键不在于人是否优秀,而在于坐标系是否合适。
未来的职场可能会更强调这种匹配智慧。随着AI替代基础工作,人的独特价值将更多体现在“不可替代的适配性”上。就像最新型的复合建材,放对地方能撑起摩天楼,放错位置可能连围墙都砌不好。或许我们该重新理解成功——不是拼命成为最硬的砖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承重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