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dào
  • duō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dào bù duō yí

成语解释:同“道不拾遗”。
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·东夷传·高丽》:“降、败、杀人及剽动者斩,盗者十倍取偿,杀牛马者没为奴婢,故道不掇遗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好的社会风气

繁体字形:道不掇遺

英文翻译:no one picks up what 's left by the wayside

道不掇遗的意思

道:1.道路:铁道。大道。人行道。羊肠小道。2.水流通行的途径:河道。下水道。黄河故道。3.方向;方法;道理:志同道合。头头是道。以其人之道,还治其人之身。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。4.道德:道义。5.技艺;技术:医道。茶道。花道。书道。6.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:尊师重道。传道。卫道士。7.属于道教的,也指道教徒:道院。道士。道姑。老道。一僧一道。8.指某些封建迷信组织:一贯道。9.线条;细长的痕迹:画了两条横道儿,一条斜道儿。10.姓。11.我国历史上行政区域的名称。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,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的下面设道。12.某些国家行政区域的名称。13.说:道白。能说会道。一语道破。14.用语言表示(情意):道喜。道歉。道谢。15.说(跟文言“曰”相当,多见于早期白话)。16.以为;认为:我道是谁呢,原来是你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掇:1.拾取;摘取:掇拾。2.〈方〉用双手拿(椅子、凳子等)。

遗:[yí]1.遗失。2.遗失的东西:路不拾遗。3.遗漏:遗忘。补遗。4.留下:遗迹。遗憾。不遗余力。5.专指死人留下的:遗容。遗嘱。遗著。6.排泄大小便或精液(多指不自主的):遗矢。遗尿。遗精。[wèi]赠与;送给:遗之千金。

成语评论

哎,你听说过“道不掇遗”这个成语不?乍一听可能有点陌生,但换成“道不拾遗”估计大伙儿就熟悉了!这词儿形容的是社会风气特别好,路上掉了东西都没人捡——听着是不是像童话故事?但历史上还真有类似的例子。比如《史记》里记载商鞅变法后的秦国,老百姓连捡到钱都不敢私藏,生怕触犯法律。你瞅瞅,这治安水平,放现在也得竖个大拇指吧?

不过问题来了,为啥古人能做到“路不拾遗”,现代人反而觉得这事儿稀罕呢?要我说啊,关键在“规矩”和“人心”的配合。商鞅那会儿靠的是严刑峻法,大伙儿怕受罚才不敢伸手;但现代社会更讲究自觉性,比如现在很多咖啡店搞“自助付款”,靠的是信任而不是监管。这两种模式虽然不同,但都算某种意义上的“道不掇遗”嘛!
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,前阵子我在小区快递柜看到个新鲜事。有个大姐取快递时不小心把手机落那儿了,结果你猜怎么着?隔天手机居然原封不动待在柜顶,屏幕还贴了张便利贴:“主人别着急,东西在物业处保管”。这场景,可不就是现代版“道不掇遗”嘛!所以说啊,好风气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得靠每个人心里那杆秤。

不过话又说回来,现在有些地方确实做不到这点。比如地铁站经常能看到被踩烂的共享雨伞,或者共享单车被私自上锁。这事儿咋解释呢?依我看呐,社会风气的形成就像煲汤,火候到了自然香。现在监控摄像头遍地都是,但真要达到“道不掇遗”的境界,还得靠大伙儿把“别人的东西不能拿”这种观念刻进DNA里。

最后唠句实在话,咱也别把古人想得太玄乎。古代能做到“道不掇遗”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口流动少、熟人社会压力大。而现代社会虽然人际关系复杂了,但咱们有科技加持啊!比如移动支付让现金丢失率暴跌,人脸识别让小偷无所遁形。所以说嘛,每个时代都有自己实现“路不拾遗”的方式,关键看咱们怎么把老祖宗的智慧用活咯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