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ǎn cí zào jù
成语解释:运用词语组织句子
成语出处:刘斯奋《白门柳·夕阳芳草》第十章:“但编排布局却较一般传奇来得曲折复杂,遣词造句也务求绮丽华美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作文等
繁体字形:遣詞造句
英文翻译:Choose words to make sentences
遣:1.派;打发:特遣。遣送。2.排解;发泄:遣闷。消遣。
词:1.(词儿)说话或诗歌、文章、戏剧中的语句:戏词。义正词严。词不达意。他问得我没词儿回答。2.一种韵文形式,由五言诗、七言诗和民间歌谣发展而成,起于唐代,盛于宋代。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,句的长短随着歌调而改变,因此又叫做长短句。有小令和慢词两种,一般分上下两阕。3.语言里最小的、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。
造:1.做;制作:创造。建造。造船。造纸。造预算。造名册。2.假编;捏造:造谣。3.姓。4.指相对两方面的人,法院里专用于诉讼的两方:两造。甲造。5.农作物的收成:早造。晚造。6.农作物收成的次数:一年三造皆丰收。7.前往;到:造访。登峰造极。8.成就:造诣。深造。9.培养:可造之才。
句:[jù]1.句子:语句。词句。造句。2.用于语言:三句话不离本行。写了两句诗。[gōu]高句丽(Gāogōulí),古族名,古国名。也作高句骊。又人名用字,春秋时越国国王勾践也作句践。
“为什么成语能让句子更出彩?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,实则藏着语言表达的密码。举个实际例子:当你说“他做事很认真”,换成“他做事一丝不苟”,立即就让形象立体起来。成语就像语言里的压缩包,四个字就能传达画面感和文化底蕴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用错成语岂不更尴尬?”确实如此。比如把“首当其冲”误解为“第一个冲上前”,这和原本“最先受到冲击”的含义南辕北辙。有次在商场听到导购说“我们的产品绝对让您叹为观止”,其实她想表达的是“物超所值”,这种误用反而暴露知识短板。
怎么避免“画虎不成反类犬”呢?我的经验是抓住成语的“记忆锚点”。比如“画蛇添足”总让我想起那个多点外卖凑满减,结果吃不完的自己。日常对话中可以说:“给ppt加这么多动画,简直是画蛇添足”,既准确又有画面感。
新媒体时代有个有趣现象:成语正在和网络用语碰撞出新火花。前几天看到网友调侃“摸鱼式加班”,这不就是“滥竽充数”的现代版解读吗?这种活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,只要不违背本意,倒是值得鼓励的语言创新。
观察学生作文发现,善用成语的孩子往往逻辑更清晰。因为他们要先在脑中完成“场景-成语-造句”的思维转换,这个过程无形中锻炼了信息提炼能力。就像搭积木,成语是现成的精美构件,能快速搭建语言大厦。
下次准备发言时,不妨试试这个技巧:先写下关键词,再匹配合适成语。比如谈环保议题时,“竭泽而渔”比“破坏性开发”更有警示效果。语言就像调味料,用得恰到好处才能让表达回味无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