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o hán dǎo shòu
成语解释:本指孟郊、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。后用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。
成语出处:宋 苏轼《祭柳子玉文》:“元轻白俗,郊寒岛瘦。嘹然一吟,众作卑陋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、定语;比喻穷酸相
繁体字形:郊寒島瘦
英文翻译:similar poetic conception
郊:1.城市周围的地区:四郊。郊外。郊野。郊游。2.姓。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岛:1.海洋里被水环绕、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。也指湖里、江河里被水环绕的陆地。2.(Dǎo)姓。
瘦:1.(人体)脂肪少;肉少(跟“胖、肥”相对):面黄肌瘦。他近来瘦了。2.(食用的肉)脂肪少(跟“肥”相对):这块肉太肥,我要瘦点儿的。3.(衣服鞋袜等)窄小(跟“肥”相对):裤子做得太瘦了,可以往肥里放一下。4.(地力)薄;不肥沃:瘦田。
提到"郊寒岛瘦"这个成语,很多人会联想到荒凉贫瘠的景象。比如在纪录片中,镜头扫过积雪覆盖的荒原,旁白这样描述:"这片郊寒岛瘦之地,连生命力最顽强的沙棘都难以存活。"这里的自问自答就产生了:为什么要用这个成语?其实是想突出环境恶劣带来的双重困境——郊外的苦寒与岛上的贫瘠相互叠加。
在当代城市观察中,我们也能找到新注解。某位城市规划师曾分析:"新开发区商业体过剩,住宅区却配套不足,这种郊寒岛瘦式发展值得警惕。"此时的自问自答应该是:成语在新时代有何新意?它开始指代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的结构性矛盾,既保留原意又赋予现代性解读。
我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文化传播现象。就像某些地方戏曲,在都市剧场门可罗雀(郊寒),回到发源地又面临传承断代(岛瘦)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困境反而催生了短视频平台的创新传播,印证了"危机即转机"的辩证关系。这里引发的思考是:古老成语如何保持生命力?答案在于不断寻找与现实对话的新角度。
当作家描写主人公在创业初期"既要在郊寒的市场环境中拓荒,又要面对岛瘦的团队资源",读者立即能感受到双重重压。这种用法揭示成语的本质功能——用浓缩意象传递复杂处境。或许这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,四个字就能搭建起具象的场景联想空间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在运用时往往带有破而后立的意味。就像沙漠中的绿洲,越是"郊寒岛瘦"的环境,越能凸显生命力的奇迹。有生态学家记录到,在某石灰岩岛屿上,原本贫瘠的土壤中竟进化出独特的生态系统。这提醒我们,任何困境都藏着有待发现的生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