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ōng
  • zhǐ
  • g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dū zhōng zhǐ guì

成语解释:形容别人的著作受人欢迎,广为流传

成语出处:唐 元稹《和王侍郎酬广宣上人观放榜后相贺》:“都中纸贵流传后,海外金填姓字时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文学作品

繁体字形:都中紙貴

英文翻译:Duzhongzhigui

都中纸贵的意思

都:[dōu]1.表示总括,除疑问句外,所总括的成分放在“都”前:全家都搞文艺工作。他无论干什么都很带劲儿。2.跟“是”字合用,说明理由:都是你磨蹭,要不我也不会迟到。都是昨天这场雨,害得我们耽误了一天工。3.表示“甚至”:你待我比亲姐姐都好。今天一点儿都不冷。一动都不动。4.表示“已经”:饭都凉了,快吃吧。[dū]1.首都:建都。2.大城市,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:都市。通都大邑。瓷都。煤都。3.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。4.姓。
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
纸:1.供写字、绘画、印刷、包装等用的片状的东西。多用植物纤维制成。2.量词。用于计算文件、书信等的张数:一纸电文。

贵:1.价格高;价值大(跟“贱”相对):绸缎比棉布贵。春雨贵如油。2.评价高;值得珍视或重视:宝贵。可贵。3.以某种情况为可贵:人贵有自知之明。锻炼身体,贵在坚持。4.地位优越(跟“贱”相对):贵族。贵妇人。达官贵人。5.敬辞,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:贵姓。贵国。高抬贵手。6.姓。

成语评论

都中纸贵”这个成语原本写作“洛阳纸贵”,出自《晋书》里的故事——左思写出《三都赋》后,大家争相传抄,导致洛阳的纸都涨价了。不过现代人用这个词,更常用来形容某个作品或信息火爆到连纸张都紧俏。比如:“最近老王的回忆录出版后,本地书店排长队,出版社连夜加印,真是都中纸贵啊!”

问题来了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古代吗? 当然不是!如今虽然电子书流行,但“都中纸贵”依然能用来比喻现象级传播。比如某明星的自传突然热卖,印刷厂忙得连轴转,这时候说“这本书都中纸贵了”,既贴切又带点文化味儿。

换个场景看,社交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反而让这个成语有了新玩法。假设某篇深度报道刷屏朋友圈,网友纷纷打印出来讨论,你调侃一句“再转下去要都中纸贵了”,既点明了传播热度,又暗戳戳提醒大家注意环保,是不是挺有意思?
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揭示了“稀缺性”和“价值感”的关系。就像去年某独立杂志因为内容优质,限量发售时引发抢购,本质上也是“纸贵”的现代演绎——好东西永远有人愿意为实体载体买单,哪怕在数字化浪潮里。

不过要注意,别把这个词用得太夸张。比如小区超市的促销海报被大爷大妈拿光了,这时候说“都中纸贵”就显得用力过猛。关键得抓住“优质内容引发连锁反应”的核心,就像好酒不怕巷子深,真正的好东西才会带动整个链条的波动。

最后留个思考:当我们的点赞转发能在一秒内传到地球另一端,这种“电子版都中纸贵”的现象,是否反而让我们更珍惜那些值得印刷成册的内容?或许这正是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碰撞出的火花。

"都中纸贵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