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ǔ lán bīn sàn
成语解释:阑:尽;宾:客人。酒席完毕,客人归去
成语出处:唐·蒋防《霍小玉传》:“时春物尚余,夏景初丽,酒阑宾散,离思萦怀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宴会后客人离去
繁体字形:酒闌賓散
英文翻译:Jiulianbin powder
酒:1.用粮食、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物质经过发酵制成的含乙醇的饮料,如葡萄酒、白酒等。2.(Jiǔ)姓。
阑:1.同“栏”2.同“拦”。3.将尽:岁阑。夜阑人静。4.擅自(出入):阑出。阑入。
宾:1.客人(跟“主”相对):外宾。宾至如归。2.姓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说到“酒阑宾散”这个成语,很多人可能觉得有些陌生。其实它出自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,字面意思是“酒席将尽,宾客散去”,用来形容热闹过后的冷清场景。比如朋友聚会后,主人看着空荡荡的房间,突然安静下来的氛围,就特别符合这个意境。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“公司年会结束后,会场里酒阑宾散,只剩下几个同事帮忙收拾彩带和气球。”这里既点出了活动结束的状态,又暗示了热闹与寂静的对比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值得关注?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都用‘散场’‘结束’这样的词,为什么还要学成语?”其实成语就像文化密码,短短四字就能传递画面感。比如用“酒阑宾散”替代“聚会结束”,是不是瞬间让人联想到杯盘狼藉、欢声笑语犹在耳边的场景?
再来看个反例对比:“婚礼结束后宾客都走了”显得直白,而“红毯尽头酒阑宾散,新娘的捧花还躺在钢琴上”这样的表达,是不是更有故事感?
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成语?需要注意的是,“酒阑宾散”更适合描述宴会、庆典类场合,不适用于工作会议等正式场景。比如形容同学会散场可以说:“二十年重逢的酒阑宾散时刻,老班长默默收起了签到册。”但若用在项目汇报会上,就显得不合时宜。
我个人有个观察:现代人常把“散场焦虑”挂在嘴边,其实“酒阑宾散”的意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道破了这种心理——热闹终会褪去,但记忆中的欢笑不会消失。就像中秋赏月时,虽然月亮会缺,但团圆的美好已经留在心里。
下次遇到类似场景时,不妨试试换个表达方式。当朋友感叹“人都走光了”的时候,你可以说:“酒阑宾散才有余韵啊,就像茶喝到最后才有回甘。”这样的说法既呼应了当下的情境,又传递了积极看待聚散的态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