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ì shì yí xíng
成语解释:犹言弃智忘身。指超然物外,与世无争。
成语出处:《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释知遗形兮,超然自丧;寥廓忽荒兮,与道翱翔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釋知遺形
英文翻译:Hermeneutic remains
释:1.说明;解说:注释。解释。2.消除:释疑。冰释。3.放开;特指释放被拘押者或服刑者:释放。保释。4.放下:手不释卷。如释重负。5.指释迦牟尼。泛指佛教:释教。释典。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遗:[yí]1.遗失。2.遗失的东西:路不拾遗。3.遗漏:遗忘。补遗。4.留下:遗迹。遗憾。不遗余力。5.专指死人留下的:遗容。遗嘱。遗著。6.排泄大小便或精液(多指不自主的):遗矢。遗尿。遗精。[wèi]赠与;送给:遗之千金。
形:1.形状:圆形。方形。图形。地形。2.形体;实体:有形。无形。形影不离。3.显露;表现:喜形于色。形诸笔墨。4.对照:相形见绌。5.姓。
“释知遗形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它背后藏着一种特别的生活智慧。先来看个例子:小李周末去爬山,走到半山腰突然放下手机,对着远处的云海感叹:“站在这儿,什么KPI、会议记录都显得不重要了。”这时候朋友打趣他:“你这算不算释知遗形?”——暂时抛开理性的计算和现实的焦虑,专注感受自然的力量。
为什么古人要创造这个词? 这得回到成语的出处《庄子》。战国时期的学者们整天辩论“白马非马”这种逻辑问题,庄子却说:“与其争辩概念,不如忘掉知识框架,像鱼儿在水中那样自在。”就像现代人纠结“什么是真正的幸福”,有时候关掉心灵鸡汤推送,单纯去公园看小孩放风筝,反而离答案更近。
另一个场景发生在办公室:市场部的王姐盯着电脑屏幕发愁:“竞品分析报告要写三十页还是五十页?”实习生小张突然插话:“要不咱们先忘掉模板,画个思维导图?”这种跳出既定流程的尝试,恰恰暗合了“释知遗形”的智慧——暂时放下已知的方法,可能找到新视角。
它和“躺平”有什么区别? 有人可能会混淆这两个概念。其实“释知遗形”不是消极放弃,更像武侠小说里的“无招胜有招”。比如书法家练字十年后不再盯着笔画结构,笔尖自然流出风骨;程序员熟悉代码到一定程度,解决问题反而靠直觉多于死记语法。
我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信息爆炸的时代。上周在地铁站看到有趣的一幕:导游举着小旗子背诵景点数据,旁边的老太太却摸着古城墙说:“这些砖缝里藏着多少代人的手温啊。”两种认知方式没有对错,但后者更接近“遗形”的状态——用身体记忆替代书本知识。
最后看个反向案例:美食博主阿琳拍视频总强调“必须按克称量调料”,直到有天厨房秤坏了,她随手撒了把盐,反而做出全网点赞的创意菜。这或许印证了庄子的另一句话:“忘足,履之适也。”当我们不再刻意关注“怎么做才对”,真正的创造力才开始流动。
下次遇到纠结的事情,不妨试试这个思维实验:把已知的解决方案写在纸上,然后揉成团扔进垃圾桶。就像解开缠住的耳机线,有时候松手反而比使劲拉扯更有用。这种带着觉知的“放下”,或许就是传统文化给现代人的温柔提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