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ǐ tiǎo wài juē
成语解释:阳奉阴违,搬弄是非
成语出处: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:“找那心眼儿实、不会里挑外撅的人,找那跟韩老六结仇结怨的,你多联络些人,抱成团体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挑拨是非
繁体字形:裏挑外撅
英文翻译:Inside out pouting
里:[lǐ]1.(里儿)衣服、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;纺织品的反面:被里儿。衣服里儿。这面是里儿,那面是面儿。2.方位词。里边(跟“外”相对):里屋。里圈。往里走。3.街坊:邻里。里弄。4.家乡:故里。乡里。5.古代五家为邻,五邻为里。6.姓。7.长度单位,1市里等于150丈,合500米。[li]1.里面;内部(跟“外”相对):手里。箱子里。话里有话。2.附在“这、那、哪”等字后边表示地点:这里。那里。头里。
挑:[tiāo]1.担:挑水。2.选择:挑选。3.挑剔:挑毛病。4.扁担和它两端挂着的东西:货挑儿。5.量词。用于成挑的东西:一挑水果。[tiǎo]1.用细长的东西的一头把东西举起或弄起:挑帘子。2.用细长的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拨出:挑火(拨开炉灶的盖火,露出火苗)。挑刺。3.挑动:挑拨是非。4.一种刺绣方法。用针挑起经线或纬线,连针带线从底下穿过去,以构成花纹、图案等。5.也叫提。汉字的一种笔画,即“㇀”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撅:[juē]1.翘起:撅嘴。撅尾巴。小辫撅着。2.折断:把竹竿撅折(shé)了。[jué]1.〔撅竖〕眼光浅,才识短,如“撅竖小人,无大经略”。2.古同“掘”,控掘。
“里挑外撅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在内部挑拨,从外部撬动”,常用来形容暗中制造矛盾的行为。比如同事A对同事B说:“领导刚才说你这方案太粗糙,根本没法用。”可实际上领导的原话是“方案大体不错,细节需要再打磨”。这种断章取义的传话,就是典型的“里挑外撅”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要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手段?其实背后往往藏着利益驱动。就像古装剧里,某大臣悄悄告诉将军:“皇上最近总盯着您的兵权呢。”实际上皇帝只是在关心边防部署。这种人为制造猜忌的行为,本质是想削弱他人关系,为自己谋取上位机会。
有个真实案例值得思考。某小区业主群里,有人匿名发消息:“物业要把公共绿地改成收费停车场。”结果业主们集体抗议,最后才发现物业只是计划修剪灌木丛。这种利用信息差制造恐慌的行为,虽然不算违法,却实实在在地破坏了社区信任。
我认为这类现象频发,和现代人“宁信其有”的心理有关。就像上周邻居神秘兮兮告诉我:“听说老王家儿子被公司辞退了。”后来才知道人家只是换了部门。我们总对负面消息格外敏感,这恰恰给了挑拨者可乘之机。
换个角度看,成语也在提醒我们保持清醒。当听到“张三说你坏话”时,不妨直接找张三核实。就像去年我同事传话时,我选择当面问清,结果发现原话被夸大了三倍。很多时候,主动沟通就像拆弹工具,能及时解除误会炸弹。
信息爆炸时代,“里挑外撅”有了新载体。微信群里的截图、朋友圈的含沙射影,都可能成为现代版离间工具。但值得欣慰的是,越来越多人开始重视“信息溯源”。就像最近社区公告栏专门开设了求证窗口,这种主动构建透明机制的做法,或许正是破解挑拨的良方。
说到底,这个古老成语揭示的人性弱点从未消失,但应对方法也在进化。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时,不妨先问自己:这个消息来源可靠吗?有没有其他视角?当我们养成多方核实的习惯,那些暗处的挑拨自然就失去了滋生的土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