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iàng chū zhì rù
成语解释:量:估量;制:规定。估量支出情况再定其收入之道
成语出处:《新唐书·杨炎传》:“凡百役之费,一钱之敛,先度其数而赋于人,量出制入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管理
繁体字形:量出制入
英文翻译:Measure out and make in
量:[liàng]1.测量东西体积多少的器物。如升、斗等。2.限度:胆量。力量。3.数量:降雨量。产量。4.估计;衡量:量力而行。5.哲学范畴。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、程度、速度等,即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,如多少、大小、高低、轻重、快慢等。[liáng]1.用器具确定东西的多少、长短或其他性质:量地。量血压。2.估计;衡量:打量。思量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制:1.制造:制版。制革。制图。炼制。缝制。这块奖牌是用铜制成的。2.拟订;规定:制定。因地制宜。3.用强力约束;限定;管束:压制。限制。管制。节制。制伏。4.制度:全民所有制。民主集中制。5.姓。
入:1.进去。与“出”相对:入场。入冬。2.参加:入伍。入团。3.合乎;合于:入情入理。4.收入:岁入。5.入声。
生活中,我们常听到“量入为出”这个词,但具体怎么用呢?比如小明刚工作,月薪8000元,他给自己定下规矩:每月最多花6000元,剩下的存起来。朋友约他买新款手机,他摆摆手说:“我得量入为出,不能这个月痛快、下个月吃土啊。”这就是典型的根据收入规划支出的例子。
为什么量入为出这么重要?假设一个人月收入1万元,却总爱买2万的包、刷爆信用卡,结果利息越滚越多,最后连房租都交不起。量入为出的核心,就是让资源流动可控,避免被欲望牵着鼻子走。就像往水池注水,进水管和出水量得匹配,否则要么浪费水,要么水池见底。
有人问:“难道不能偶尔享受生活吗?”当然可以!但关键在于优先级排序。比如小张每月强制储蓄20%工资后,剩下的钱先交房租水电、再留饭钱,最后若有结余才会考虑娱乐。这种“先保证生存,再追求体验”的思维,反而能让消费变得更理直气壮。
我个人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收入不稳定的人群,越容易陷入“今朝有酒今朝醉”的循环。相反,那些坚持量入为出的人,往往在三年后突然有了买房首付、创业启动金。这就像种树——每天浇一点水看似不起眼,时间会给出惊喜。
现代社会的信用卡、分期付款,其实在悄悄瓦解量入为出的习惯。这时候更需要建立财务预警机制。比如设置银行短信提醒,当单日消费超500元就震动提示;或是用不同颜色信封给各类支出“划地盘”,眼见为实的物理限制比APP数字更管用。
最后分享个逆向思维:量入为出不是要过得苦哈哈,而是为了给未来创造选择权。当意外医疗费突然出现,当转行机会需要资金支持,那些曾被理性规划省下的钱,就会变成人生转折点的关键筹码。毕竟,能控制现金流的人,才真正掌握着生活的方向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