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īn
  • kǒu
  • sh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n kǒu mù shé

成语解释:以木为舌的铜铃,即木铎,古代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所用。指宣扬教化的人。

成语出处:汉 扬雄《法言 学行》:“天之道不在仲尼乎?仲尼驾说者也;不在兹儒乎?如将复驾其所说,则莫若使诸儒金口而木舌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宾语;指宣扬圣人教化的话

繁体字形:金口木舌

英文翻译:a bell with a wooden clapper -- used figuratively for education

金口木舌的意思
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
口:1.嘴。2.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海口。3.特指港口。也特指长城的关口:转口。出口转内销。口外。古北口。4.行业;系统;专业方向:对口支援。文教口。专业不对口。5.容器与外面相通的部位:碗口儿。瓶子口儿。6.指人口:户口。拖家带口。7.指口味:口重。8.破裂的地方:裂口。疮口。9.刀剑等的锋刃:刀卷口了。10.骡、马、驴等的年龄(因可以由牙齿的状况判断):这匹马六岁口。11.量词。用于人,也用于某些家畜或器物:三口人。一口猪。两口缸。

木:1.树木:伐木。果木。独木不成林。2.木头:枣木。榆木。檀香木。3.棺材:棺木。行将就木。4.质朴:木讷。5.反应迟钝:木然。木头木脑。他反应有点木。6.麻木:两脚冻木了。舌头木了,什么味道也尝不出来。7.姓。

舌:1.像舌头的东西:帽舌。火舌。2.铃或铎中的锤。

成语评论

金口木舌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矛盾,对吧?嘴巴是金的,舌头却是木头的,这到底想表达什么呢?其实它形容一个人说话谨慎,不轻易开口,但一旦开口就很有分量。比如公司开会时,平时沉默的老张突然提了一个关键建议,同事可能会感慨:“老张真是金口木舌,平时不吭声,一说就解决了大问题。”

为什么用“金口木舌”形容人?这里其实藏着古人的智慧。金子象征珍贵和分量,木头代表质朴和克制,合起来就是“不随便说话,但每句话都经得起推敲”。就像家里长辈教育孩子:“别急着插话,先想清楚再说”——这种沉稳的沟通态度,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反而显得难得。

这个成语适合什么场合用?当遇到那种平时低调、关键时刻却能精准表达的人时特别贴切。比如社区改造方案讨论会上,总抢着发言的人未必被重视,反而是那位观察了三周才开口的退休教师,提出的垃圾分类方案让所有人眼前一亮。这种反差正是成语的精髓所在。

个人觉得,现在社交媒体时代,人们更习惯快速输出观点,“金口木舌”反倒成了稀缺品质。上周参加行业论坛时,有位专家全程只发言两次,但每次都在质疑环节用数据化解了争议,这种“少而精”的表达方式,比连珠炮式的发言更有穿透力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在历史故事中找到影子。北宋宰相吕蒙正,年轻时因家境贫寒常被嘲笑,后来考中状元却从不炫耀,面对挑衅只说:“若我当初与你们争辩,今日哪还有机会站在这里?”这种用实力代替口舌之争的态度,不正是“金口木舌”的生动诠释吗?

回到日常生活,我们或许不必做到绝对的沉默,但可以学习这种“说话前先沉淀”的智慧。就像泡茶,茶叶需要时间舒展才能释放香气,有价值的观点也需要经过思考的淬炼。下次遇到急着表达的时刻,不妨先让话语在脑海里多转两圈,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