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 tāng zhī gù
成语解释:像金城汤池那样牢不可破。
成语出处:明·张岱《龙山文帝祠募疏》:“右并城隍,赖有金汤之固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金湯之固
英文翻译:Solid in soup
金:1.俗称金子。金属元素,符号Au,原子序数79。赤黄色,有光泽,质软,延展性最强,化学性质稳定,易传热和导电。常用作合金、硬币、装饰品等。通称黄金。2.金属:五金。3.钱:现金。助学金。4.古指用金属制的击乐器:鸣金收兵。金鼓齐鸣。5.比喻尊贵、珍贵:金口玉言。6.像金子一样的颜色:金发(fà)。金灿灿。7.朝代名(1115—1234)。北宋末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在中国东北部建立。建都会宁(今黑龙江阿城南),后迁都中都(今北京)、开封。1234年在南宋与蒙古军联合进攻下灭亡。
汤:[tāng]1.食物加水煮熟后的汁液。也指烹调后以汁液为主的副食:米汤。姜汤。煲汤。2.开水;热水:赴汤蹈火。3.中药方剂。用水煎服:茵陈汤。4.也叫成汤、唐、大乙。商朝第一个君主。夏桀残酷暴虐,人民反对,诸侯叛离。汤起兵灭夏,约于公元前1600年建立商朝,都亳(今河南商丘)。[shāng]〔汤汤〕水流大而急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固:1.结实;牢固:稳固。加固。本固枝荣。2.坚硬:固体。凝固。3.坚决地;坚定地:固辞。固请。固守阵地。4.使坚固:固本。固防。5.鄙陋:固陋。6.同“痼”:固疾。固习。7.姓。8.本来;原来:固有。固当如此。固所愿也。9.固然:坐车固可,坐船亦无不可。
“金汤之固”常用来形容防御极为牢固、难以攻破的体系。比如,在历史故事中,某座城池因城墙高耸、粮草充足、守军训练有素,被称为“金汤之固”,敌人久攻不下。这时候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金汤”比喻坚固?其实,“金”指金属铸造的城墙,“汤”指沸水般的护城河,两者叠加,强调防御的绝对可靠。
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类似例子。比如一家科技公司通过多重加密技术保护用户数据,即使遭遇黑客攻击也未被攻破,媒体评价其系统“如金汤之固”。但问题来了:绝对的防御真的存在吗?从技术角度看,任何系统都可能存在漏洞,“金汤之固”更多是形容一种理想状态,提醒人们持续优化而非盲目自信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的智慧不仅在于强调防御,更隐含了对资源的合理分配。古代修建“金汤之城”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如今企业投入安全系统也需要平衡成本与风险。与其追求“完美无缺”,不如建立快速响应机制——毕竟真正的“坚固”,往往体现在发现问题后能及时修复。
有趣的是,“金汤之固”在家庭场景中也有启发意义。比如父母为孩子营造的成长环境,既需要物质保障的“城墙”,也需要情感支持的“护城河”。但过度保护反而可能限制发展空间,这提醒我们:坚固的防御与适度的开放,或许才是更长久的生存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