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áng mù fēi ěr
成语解释:看得远,听得远。比喻消息灵通,知道的事情多。
成语出处:管仲《管子 九守》:“一曰长目,二曰飞耳,三曰树明,明知千里之外,隐微之中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指扩大视听的手段
繁体字形:長目飛耳
英文翻译:Saussurea macrocephala
长:[cháng]1.两点之间的距离大(跟“短”相对)。a)指空间:这条路很长。长长的柳条垂到地面。b)指时间:长寿。夏季昼长夜短。2.长度:南京长江大桥气势雄伟,铁路桥全长6772米。3.长处:特长。取长补短。一技之长。4.(对某事)做得特别好:他长于写作。5.(旧读zhàng)多余;剩余:长物。6.姓。[zhǎng]1.领导人:部长。校长。乡长。首长。2.生:长锈。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树木。3.生长;成长:杨树长得快。这孩子长得真胖。4.增进;增加:长见识。长力气。吃一堑,长一智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飞:1.(鸟、虫等)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:飞蝗。鸟飞了。2.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:飞行。明天有飞机飞上海。3.在空中飘浮游动:飞云。飞沙走石。飞雪花了。4.形容极快:飞奔。飞跑。飞涨。5.挥发:盖上瓶子吧,免得香味儿飞了。樟脑放久了,都飞净了。6.意外的;凭空而来的:飞灾。飞祸。流言飞语。7.姓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“长目飞耳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神秘,其实它和咱们现代人常说的“眼观六路、耳听八方”差不多。比如公司里有个同事总能第一时间知道行业动态,连隔壁部门的八卦都门儿清,大家就会开玩笑:“你这人真是长目飞耳啊!”这种能力在职场里挺吃香,但千万别变成“包打听”——关键还是得用对地方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古人用“长目飞耳”形容消息灵通?这和古代信息传递方式有关。那时候没有手机网络,想知道远方消息全靠人力传递。比如《诗经》里记载的“长目飞耳”,本意就是说像传说中目力超常的离娄、听力绝佳的师旷那样,能突破空间限制获取信息。放到今天,就像我们刷热搜榜单时瞬间掌握全网热点。
记得有次参加行业展会,遇到个老前辈能把二十年前的行业秘闻讲得活灵活现。他眯着眼说:“年轻人,别光盯着手机屏幕,多和人唠唠嗑,这叫新时代的长目飞耳。”这话让我突然意识到——互联网时代虽然信息爆炸,但真实的人际交流反而成了稀缺资源。
说到实际应用,有个挺有意思的现象:现在很多企业会专门设置“信息分析岗”,这类岗位的招聘要求里要是写上“需具备长目飞耳的特质”,既保留文化韵味又直指核心需求。毕竟在海量数据中精准抓取有效信息,可比单纯当个“人形搜索引擎”难多了。
最后想分享个观察:现在大家习惯用算法推荐获取信息,看似方便却容易困在信息茧房。真正的“长目飞耳”不该是机械接收,而是主动拓展认知边界。就像用望远镜看星星时,别忘记偶尔摘下镜头,用肉眼感受整个星空——这种平衡之道,或许才是成语给现代人最重要的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