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én kě zhāng luó
成语解释:见“门可罗雀”。
成语出处:《太平广记》卷一八七引唐·韦述《两京记》:“唐初,秘书省唯主写书贮掌勘校而已,自是门可张罗。”宋·苏轼《次韵杨褒早春》诗:“细雨郊园聊种菜,冷官门户可张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补语;形容门庭冷清
繁体字形:門可張羅
英文翻译:The door is open
门:1.房屋、车船或用围墙、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:前门。屋门。送货上门。2.装置在上述出入口,能开关的障碍物,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:铁门。栅栏门儿。两扇红漆大门。3.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:柜门儿。炉门儿。4.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:电门。闸门。球进门了。5.门径:窍门。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。6.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,现在指一般的家庭:张门王氏。长门长子。满门。双喜临门。7.宗教、学术思想上的派别:儒门。佛门。左道旁门。8.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:拜门。同门。门徒。9.一般事物的分类:分门别类。五花八门。10.姓。
可:[kě]1.许可:认可。2.能够:牢不可破。3.值得:可爱。4.连词。却;可是。表示转折:他年纪不大,力气可不小。5.副词。1.表示强调:在抗旱斗争中群众的劲头可大啦!2.用在疑问句中加强疑问语气:你可知道?。都说这办法好,可谁敢担保不出问题呢?6.适合:可人意。可口。可心。7.文言副词。大约:年可二十。[kè]〔可汗〕简称汗。古代鲜卑、突厥(jué)、回纥(hé)、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。汗(hán)。
张:1.使合拢的东西分开或使紧缩的东西放开:张嘴。张翅膀儿。张弓射箭。一张一弛。2.陈设;铺排:张灯结彩。大张筵席。3.扩大;夸张:虚张声势。4.看;望:东张西望。5.商店开业:新张。开张。6.a)用于纸、皮子等:一张纸。两张画。十张皮子。三张铁板。b)用于床、桌子等:一张床。四张桌子。七张犁。c)用于嘴、脸:两张嘴。一张脸。d)用于弓:一张弓。7.二十八宿之一。8.姓。
罗:1.捕鸟的网:罗网。天罗地网。2.张网捕(鸟):门可罗雀。3.招请;搜集:罗致。网罗。搜罗。4.陈列:罗列。星罗棋布。5.一种器具,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,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,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:绢罗。铜丝罗。把面过一次罗。6.过罗:罗面。把面再罗一过儿。7.质地稀疏的丝织品:罗衣。罗扇。轻罗。绫罗绸缎。8.姓。9.用于商业,12打(144件)为1罗。[英gross]
“门可张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的意思其实很形象——形容门庭冷清、客人稀少的状态。比如一家新开的奶茶店,如果选址不好,可能开业一个月都“门可张罗”,店员闲得能数清路过几只麻雀。
核心问题:为什么这个成语用“张罗”这个词?其实“张罗”本意是张开捕鸟的网,后来引申为“准备接待客人”。当门口冷清到能“张网捕鸟”,说明连最基本的客流量都保障不了,这种反差让成语自带画面感。就像现在的社区便利店,如果总看到老板在门口晒太阳,多半是生意“门可张罗”了。
记得老家有间祖传的裁缝铺,十年前还总见街坊排队改裤脚,如今玻璃窗上贴着“旺铺转租”,缝纫机积的灰快有布料厚。每次路过都忍不住想,这不就是活生生的“门可张罗”吗?时代浪潮下,很多传统行业都在经历这种转变。
有意思的是,冷清有时反而是新机会的开始。认识个开书店的朋友,实体店“门可张罗”的那两年,他转做线上古籍修复直播,反而吸引了一批忠实粉丝。这让我想到,成语描述的是状态而非结局,就像黄昏的咖啡馆虽然客人少,但可能正酝酿着作家的下一部小说。
有人问:“这和‘门庭冷落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两者意思相近,但“门可张罗”更强调空间上的空旷感。比如疫情期间的机场候机厅,零星几个旅客拖着行李箱走过,广播声在空旷大厅里回响,这种场景用“门可张罗”就比“门庭冷落”更有画面冲击力。
观察发现,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,已经不限于物理空间。刷到过一条扎心的朋友圈:“自从换了老年机,我的微信步数排行榜门可张罗。”这种跨维度的活用,恰恰说明成语的生命力在于适应新时代的表达需求。
最后分享个有趣现象:某些网红打卡点初期会刻意制造“门可张罗”的假象。比如用预约制限制客流,让路人隔着玻璃看到空荡荡的展厅,反而激起好奇心。你看,老祖宗的成语在现代营销中居然能玩出反向操作,这大概是语言和商业智慧的奇妙碰撞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