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óng zhōng sì wài
成语解释:闳:博大;肆:奔放,淋漓尽致。指文章内容丰富,文笔又能尽量发挥。
成语出处:唐 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先生之于文,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、宾语;指文章内容丰富
繁体字形:閎中肆外
英文翻译:profound idea and a good style of writing
闳:1.巷门。2.宏大。3.姓。
中:[zhōng]1.方位词。跟四周的距离相等;中心:中央。华中。居中。2.指中国:中文。古今中外。3.方位词。范围内;内部:家中。水中。山中。心中。队伍中。4.位置在两端之间的:中指。中锋。中年。中秋。中途。5.等级在两端之间的:中农。中学。中型。中等。6.不偏不倚:中庸。适中。7.中人:作中。8.适于;合于:中用。中看。中听。9.成;行;好:中不中?。这办法中。饭这就中了。10.姓。[zhòng]1.正对上;恰好合上:中选。猜中了。三枪都打中了目标。2.受到;遭受:中毒。中暑。胳膊上中了一枪。
肆:1.任意而行,不顾一切:肆无忌惮。肆行无忌。2.铺子;商店:市肆。酒肆。3.数目“四”的大写。多用于票证、账目等。
外:1.外边;外边的。与“内”“里”相对:门外。外表。2.关系疏远的;不是自己这方面的:外人。外乡。3.指外国:对外贸易。外侨。4.非原有的;非正式的:外加。外号。5.称母亲、姐妹、女儿的亲属:外祖母。外甥。外孙。
什么是"闳中肆外"?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复杂,其实讲的就是"肚子里有货,表现起来自然洒脱"。就像一位老厨师,不用看菜谱也能炒出惊艳的菜肴,这就是内在积累到位了,外在表现自然游刃有余。
举个现实的例子:小王第一次当众演讲时磕磕巴巴,但经过半年系统学习后,再上台就能用生动案例把复杂的经济学原理讲得妙趣横生。这种转变不是背稿子的结果,而是他真正吃透了知识体系,这时候的自信表达就是"闳中肆外"的典型体现。
有人可能会问:外在表现力可以速成吗?我的观察是,短期突击确实能练出些技巧,但就像气球吹得太快容易爆,没有真材实料支撑的技巧反而显得刻意。认识的一位自媒体博主,早期靠夸张表情包走红,三个月后就因为内容空洞被观众抛弃,这就是本末倒置的反面教材。
在职场中,这个道理同样适用。去年我们部门空降的95后主管,虽然年轻但总能精准指出方案漏洞。后来才知道她每天早起一小时研读行业报告,这种持续的知识沉淀,让她在会议上看似随意的发言都直击要害,同事们戏称她是"人形数据库"。
个人认为,在这个短视频当道的时代,"闳中肆外"反而更显珍贵。当大家都在追求15秒爆款时,沉下心积累的人就像陈年佳酿,时间越久越能品出层次感。就像我常去的社区书店老板,他能根据读者随口提到的书名,立刻推荐三本相关好书,这种信手拈来的功力,背后是二十年如一日的阅读积累。
培养这种能力其实有章可循。建议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,建立系统化学习框架。比如喜欢电影,不要止步于刷剧,可以研究镜头语言、导演风格,甚至尝试写影评。当知识网络织就,与人聊起电影时,那些见解自然会像山泉般自然流淌。
说到底,这个成语提醒我们:真正的从容不迫,永远建立在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。就像春天播种时看不见花朵,但等到盛夏,满园芬芳会证明所有等待都值得。在这个追求即时反馈的时代,或许我们更需要这种"厚积薄发"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