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ù yōng fēng yǎ
成语解释:附庸:依傍;追随;风雅:原始《诗经》中的“国风”和“大雅”、“小雅”;引申为吟诗缀文之类的事和文士学者的风度。指一些缺乏文化修养的人;偏去结交文人学者;参与文化活动;借以装点门面;扮出有教养;有风度;斯文儒雅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清 吴趼人《情变》:“那班盐商明明是咸腌货色,却偏要附庸风雅,在扬州盖造了不少的花园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坿庸風雅
英文翻译:mingle with men of letters and pose as a lover of culture
附:1.外加的;附带的:附录。附设。2.依靠:依附。附随。3.靠近;贴近:附近。附耳交谈。
庸:1.平凡;平庸:庸言庸行(平平常常的言行)。2.不高明;没有作为:庸人。庸医。庸庸碌碌。3.姓。4.用(多用于否定式):无庸细述。毋庸讳言。5.表示反问;岂:庸有济乎?。庸可弃乎?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雅:[yǎ]1.合乎规范的:雅正。2.高尚;不粗俗:文雅。雅致。雅座。3.西周朝廷上的乐歌,《诗经》中诗篇的一类。4.敬辞,用于称对方的情意、举动:雅意。雅教。5.姓。6.交情:无一日之雅。7.平素:雅善鼓琴。8.很;极:雅以为美。[yā]同“鸦”。
“附庸风雅”这个词儿,乍一听像是古代文人圈里的黑话。其实放到今天,咱们身边也有不少例子。比如朋友聚会时,有人突然大谈毕加索的抽象画,结果被问到“蓝色时期”具体指啥却支支吾吾——这不就是现代版附庸风雅吗?
为什么人们喜欢假装懂艺术? 可能因为文化符号自带高级感滤镜。就像有人买书专挑精装版摆在客厅,其实塑封都没拆过。这种表面功夫背后,藏着对自我价值的焦虑:生怕被贴上“没文化”的标签,于是用速成的文化装饰品武装自己。
职场里的附庸风雅更有意思。新人小王为融入团队,特意买了小众爵士乐专辑当聊天素材。结果讨论时闹出“贝多芬的即兴演奏真棒”这种笑话。不过反过来看,这种笨拙尝试反而可能成为学习契机——总比完全拒绝接触新事物强。
附庸风雅全是坏事吗? 我倒觉得未必。就像网红书店里摆拍打卡的年轻人,虽然最初是为拍照,但保不齐哪天就被某本书的腰封文案吸引,从此打开阅读新世界。文化消费的门槛,有时候就需要这种“装模作样”来突破。
最有趣的当属家长群的附庸风雅大赛。李妈妈晒孩子临摹《向日葵》,其实画的是向日葵种子包装图;张爸爸炫耀背完《滕王阁序》,结果把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记成“秋天水色连成片”。这种可爱的乌龙,反倒让传统文化以奇妙的方式渗透进日常生活。
说到底,附庸风雅就像文化圈的“试用装”。刚开始可能用错方法、闹笑话,但只要保持真诚的学习心态,表面的模仿终会沉淀为真实的修养。毕竟谁都不是生来就懂艺术,跨出舒适区的勇气本身,就值得点个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