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pán
  • tiā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ì dì pán tiān

成语解释:形容遍及天地间。

成语出处:庄周《庄子 刻意》:“上际于天,下蟠于地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定语、状语;形容遍及天地间

繁体字形:際地蟠天

英文翻译:Heaven and earth

际地蟠天的意思

际:1.交界或靠边的地方:边际。天际。2.彼此之间:国际。3.时候:值此之际。4.适逢其时;正当:际此盛会。5.中间;里边:脑际。胸际。
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
蟠:屈曲;环绕:龙蟠虎踞。
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“际地蟠天”这个成语,你可能会想:它到底在形容什么场景?举个例子吧。想象一片原始森林,藤蔓缠绕着古树,根系在地底交错蔓延,枝叶向天空肆意伸展——这种“占领地面、连通天空”的画面,不正是“际地蟠天”最生动的写照吗?

那这个成语只能用来描述自然景观吗?当然不是。比如我们常说的“互联网改变了现代生活”,用“际地蟠天的信息网络重塑了人类交流方式”来表达,是不是瞬间有了画面感?电线、光纤、卫星信号构成的这张大网,确实像藤蔓般在地表铺展,又通过基站铁塔伸向云端。

有个有趣的思考:为什么古人会用天地之间的空间感来比喻事物的影响力?或许因为农耕文明对土地的依赖,加上对苍穹的敬畏,让“覆盖大地、触及天际”成为了最极致的范围表达。就像今天我们说某款App“火遍大江南北”,本质上仍在沿用这种空间维度的衡量标准。

这里插个个人观察:现代人使用这个成语时,往往更侧重“无处不在”的渗透感而非字面空间。比如形容某种思潮“际地蟠天般传播”,重点已不在物理空间,而是强调思想像空气般充盈每个角落。这种语义迁移恰恰证明了语言的生命力——它始终在适应新的表达需求。

试着换个角度思考:当我们说某件事物“际地蟠天”,是否也在暗示某种不可阻挡的力量?就像春雨浸润土壤,既温柔又持久地改变着地表样貌。这种力量既可以是建设性的(比如新技术普及),也可能带有侵略性(比如物种入侵),具体语境会赋予它不同的情感色彩。

最后留个小问题:在你的生活里,有没有遇到过“际地蟠天”般存在的事物?可能是每天必经的地铁线路,手机里永远刷不完的短视频,或者某个品牌的绿色商标出现在每个街角。发现这些隐藏的“藤蔓网络”,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清醒地看待所处的世界。

"际地蟠天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