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é
  • shuǐ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lù zhé shuǐ lì

成语解释:谓声威远播,四方畏服。
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东都赋》:“陆詟水栗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陸詟水栗

英文翻译:Water chestnut of Lu Chen

陆詟水栗的意思

陆:[lù]陆地,高出水面的土地:大陆。陆路。[liù]数目“六”的大写。多用于票证、账目等。

詟:惧怕:詟服(慑服)。詟惧(恐惧)。

水:1.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,化学式H2O。无色、无味、无臭的液体,在标准大气压(101325帕)下,冰点0℃,沸点100℃,4℃时密度最大,为1克/毫升。2.河流:汉水。淮水。3.指江、河、湖、海、洋:水陆交通。水旱码头。水上人家。4.(水儿)稀的汁:墨水。药水。甘蔗的水儿很甜。5.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:贴水。汇水。外水。6.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: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。7.姓。

栗:1.栗子树,落叶乔木,叶子长圆形,花黄白色。果实为坚果,包在多刺的壳斗内,成熟时壳斗裂开而散出。果实可以吃。种类很多,通常指板栗。2.这种植物的果实。3.(Lì)姓。4.发抖;哆嗦:战栗。不寒而栗。

成语评论

陆詟水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背后藏着挺有意思的画面感。简单来说,它形容人和环境的关系——就像陆地上的猛兽因恐惧而退缩,水中的游鱼因紧张而慌乱。比如:“项目进入关键阶段,整个团队像‘陆詟水栗’般紧绷,连午休时间都能听见键盘敲击声和咖啡机嗡嗡作响。”这种场景是不是像极了职场中的高压时刻?

问题来了:成语里的“陆”和“水”只是字面意思吗?其实更多是象征手法。古人用自然界的反应比喻人类面对压力时的集体状态。比如台风过境后,街边商铺忙着修补招牌,路上行人步履匆匆,连广场上的鸽子都躲进屋檐——这种“人慌物乱”的场面,用“陆詟水栗”来描述就特别贴切。

有个真实的案例:某科技公司新品发布会前夜,工程师发现系统漏洞。走廊里产品经理小跑着送文件,程序员盯着屏幕眼都不眨,连保洁阿姨擦地的动作都比平时快三分。这种全员进入“战斗模式”的状态,不就是现代版的“陆詟水栗”吗?

可能有人疑惑:这么古老的成语现在用会不会太夸张?我倒觉得关键在于活用。比如形容双十一期间的物流中心:分拣机器人满场飞转,快递车排队待发,客服电话响成一片——用“陆詟水栗”反而比“热火朝天”更有动态画面感。语言本就是流动的,老词新用反而能碰撞出新鲜感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个成语更适合描述“群体性紧张”而非个体焦虑。就像马拉松比赛的起点,选手们反复检查鞋带,志愿者来回确认补给,连直播镜头都开始频繁切换——这种多方联动的紧绷感,用传统成语表达反而比长篇描述更传神。

语言就像工具箱,每个成语都是趁手工具。与其纠结“陆詟水栗”是否过时,不如试着在合适的场景里用它敲出点新火花。下次遇到团队冲刺、考试周图书馆或者春运车站的场景,不妨观察下周围是否正在上演现代版的“陆詟水栗”。

"陆詟水栗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