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àng yāo zhuō guài
成语解释:迷信指降伏妖精,捉住鬼怪。比喻制服凶恶的人。
成语出处:明·周楫《西湖二集·马神仙骑龙升天》:“闻说叶天师惯会降妖捉怪,明日便张天师吃鬼迷也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降妖捉恠
英文翻译:conquer evildoers
降:[jiàng]1.落下(跟“升”相对):降落。降雨。温度降下来了。2.使落下;降低(跟“升”相对):降价。降级。3.姓。[xiáng]1.投降:诱降。降顺。降将。宁死不降。2.降伏;使驯服:降龙伏虎。一物降一物。
妖:1.妖怪:除妖。妖魔。妖精。2.邪恶而迷惑人的:妖言。妖术。妖道。妖人。3.装束奇特,作风不正派(多指女性):妖里妖气。4.艳丽;妩媚:妖娆。妖冶。
捉:1.握;抓:捉笔。捉襟见肘。2.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的手中:捕捉。活捉。捉拿。捉贼。猫捉老鼠。
怪:1.奇怪:怪事。古怪。2.埋怨;责备:这事不能怪他。3.副词。非常;很:怪好听的。4.神话传说或迷信中的怪物、妖魔。
“降妖捉怪”这个词听起来像神话故事里的场景,但它其实可以用来比喻解决现实中的棘手问题。比如同事老张最近负责的项目一团乱麻,他熬夜加班、重新梳理流程,最后硬是把问题逐个击破,大家开玩笑说他是“项目组的降妖大师”。这个成语的重点不在于“妖怪”是否存在,而是强调面对复杂挑战时的行动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妖怪”来比喻问题?其实这就像小朋友怕黑时想象衣柜里有怪物——成年人面对的“妖怪”可能是工作失误、人际矛盾或者突发状况。去年我们部门系统崩溃,数据全乱套了,主管带着我们用三天三夜重建数据库,这种集体“捉怪”的经历反而让团队凝聚力更强了。
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:同样是解决问题,“降妖”和“捉怪”有什么区别?我个人认为,“降妖”更偏向制服显性的大麻烦,比如处理客户投诉;而“捉怪”有点像排查隐藏的小毛病,就像程序员找代码里的bug。上个月我家水管漏水,先得找到墙里的渗水点(捉怪),再联系工人砸墙修复(降妖),缺了哪步都不行。
现代人其实天天在和“妖怪”打交道。早上通勤时堵车,得想绕路方案;中午点外卖遇到送餐延迟,要协调重新派单。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,都需要我们调动“降妖捉怪”的思维模式。有个开奶茶店的朋友说得妙:“客诉就像随机刷新的小妖怪,处理得好反而能赚口碑。”
值得思考的是,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至今?或许因为它暗含的乐观精神:无论多难缠的问题,终究有解决方法。就像去年社区改造时,居民们对垃圾分类站选址争论不休,最后大家用投票+专家讲解的方式化解了矛盾。这种化“妖怪”为动力的智慧,才是成语真正的现代价值。
下次遇到头疼的麻烦时,不妨把自己想象成提着宝剑的侠客——数据报表里的错误是山洞里的小妖精,客户变更的需求是迷雾中的树妖。当你用游戏化的心态面对挑战,解决问题的过程也会变得更有趣味性。毕竟生活这场大戏里,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里的捉妖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