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áo róng gǔ zhù
成语解释:陶镕:烧制陶器;鼓铸:冶炼金属。比喻给人的思想、性格以有益的影响
成语出处:清·李宝嘉《文明小史》第60回:“军机处各大臣,虽经洋翰林、洋进士一番陶镕鼓铸,也只晓得‘立宪,立宪’!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教育鼓动
繁体字形:陶鎔皷鑄
英文翻译:Tao Rong and drum casting
陶:[táo]1.用黏土烧制的材料,质地比瓷质松软,有吸水性:陶器。陶俑。彩陶。2.制造陶器:陶冶。3.比喻教育、培养:熏陶。4.姓。5.快乐:陶然。陶醉。[yáo]皋陶(Gāoyáo),上古人名。
镕:1.熔铸金属的模型,引申为楷模。多用于人名。2.“鎔”,另同“熔”
鼓:1.打击乐器,多为圆筒形或扁圆形,中间空,一面或两面蒙着皮革:腰鼓。手鼓。花鼓。2.形状、声音、作用像鼓的:石鼓。蛙鼓。耳鼓。3.使某些乐器或东西发出声音;敲:鼓琴。鼓掌。4.用风箱等扇(风):鼓风。5.发动;振奋:鼓动。鼓励。鼓舞。鼓起勇气。6.凸起;胀大:他鼓着嘴半天没出声。额上的青筋都鼓起来了。7.形容凸起的程度高:钱包很鼓。口袋装得鼓鼓的。8.姓。
铸:1.把金属熔化后倒进砂型或模子里,制成物件:铸铁。铸字。2.造成:铸成大错。
“陶镕鼓铸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?其实它原本指的是制作陶器和铸造金属的过程,后来被引申为“培养人才”或“塑造品格”的意思。比如我们可以说:“好的教育环境就像一座熔炉,能够陶镕鼓铸出有责任感的年轻人。”这里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深远影响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这么复杂的成语?直接说“培养”不就行了?其实,“陶镕鼓铸”暗含着一个重要信息——塑造过程需要时间和火候。就像烧制陶器要控制窑温,铸造金属要反复锤炼,人的成长同样需要耐心。比如家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,绝不是报个培训班就能立竿见影,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的熏陶。
工作中也能看到这个成语的影子。某科技公司的团队建设案例就很典型:他们通过项目实战、导师带教、跨部门协作的“组合拳”,让新人三年内成长为业务骨干。这种系统化的培养机制,不正像是把原材料放进模具,经过高温熔炼最终成型的过程吗?
不过我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对“陶镕鼓铸”应该有新解读。传统观念中“塑造”带有被动接受的意味,但当代年轻人更强调主动成长。就像3D打印技术既需要精准的模型设计,也需要材料本身的适配性,人才培养也应该是指导与自主性并重的双向过程。
试着把这个成语用在日常生活中:“健身房里的力量训练,何尝不是对身体的一种陶镕鼓铸?”通过科学计划的重量负荷和饮食调整,肌肉纤维在破坏与重建中变得更加强壮。这个例子提醒我们,任何领域的精进都离不开系统化的打磨。
最后想说的是,当我们谈论“陶镕鼓铸”时,不必拘泥于字面意思。它的核心精神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——无论是烧制一件瓷器,还是培养一项技能,都需要遵循“准备-实践-修正”的螺旋上升轨迹。这种认知能帮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保持定力,相信时间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