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éi chēn diàn nù
成语解释:暴怒貌。
成语出处: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7回:“如今且说宝玉只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,无甚大事,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状语;用于盛怒
繁体字形:靁嗔電怒
英文翻译:Thunder and anger
雷:1.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近时放出闪电,闪电引起的高温使空气膨胀、水滴汽化而发生的强烈爆炸声。2.一种爆炸性的武器:水雷。地雷。
嗔:1.怒;生气:嗔怒。似嗔非嗔。转嗔为喜。2.对人不满;生人家的气;怪罪:嗔怪。
电:1.物质的一种属性。物体是由原子组成的,在正常情况下,原子中正负电量相等,因而整个物体被认为是不带电的或中性的。当它们由于摩擦等原因失去一部分电子时,就带正电;获得电子时,就带负电。2.触电:电了我一下。3.电报;打电报:来电。电告。4.指闪电:雷电交加。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“雷嗔电怒”这个成语,到底怎么用才贴切呢?咱们先看个例子:老张发现儿子偷偷把家里的积蓄拿去投资虚拟货币,当场气得拍桌大骂,那架势简直像雷嗔电怒,吓得邻居都跑来劝架。这里的“雷嗔电怒”不仅形容发火,更凸显了情绪爆发的突然和猛烈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成语和普通说‘发火’有啥区别?”关键在于画面感。比如描写历史事件:“将军得知粮草被劫时,雷嗔电怒般拔剑劈断案几,帐中将领个个屏息低头。”短短两句话,就让读者仿佛听见雷霆般的怒吼,看见剑光划过的瞬间,比单纯说“暴怒”更有冲击力。
现代生活中还能用这个成语吗?当然可以!比如描述极端天气:“乌云压城的瞬间,天空突然雷嗔电怒,暴雨倾盆而下,行道树的枝叶被打得噼啪作响。”这里把自然现象拟人化,既保留成语的古韵,又让文字充满动态张力。
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就像语言里的“特效镜头”。日常对话说“我气炸了”很直白,但若在小说里写“她雷嗔电怒地摔门而去,震得窗棂嗡嗡作响”,立刻给场景镀上一层戏剧化滤镜。不过使用时要注意场合——跟朋友吐槽老板时突然来句“领导今天雷嗔电怒”,反而会显得刻意。
观察发现,这类四字成语自带节奏感。试着对比:“他非常生气地训斥下属”和“他雷嗔电怒地训斥下属”,后者明显更符合汉语的韵律美。就像炒菜时撒的那把葱花,看似微小,却能点亮整道菜的风味。
下次遇到需要强调情绪张力的场合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比如写演讲稿时:“面对不公,我们不该沉默如石,也不必雷嗔电怒,而要以智慧寻找破局之道。”既保留了成语的力量感,又带出了理性思考的层次,这样的表达是不是更有记忆点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