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lù sù fēng cān
成语解释:在露天过夜,在风口吃饭。形容行旅生活的辛苦。
成语出处:宋 苏轼《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》诗:“露宿风餐六百里,明朝饮马南江水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;形容行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
繁体字形:露宿風飱
英文翻译:hardship of travel
露:[lù]1.俗称露水。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。2.没有遮蔽或在屋外:露天。露宿。3.用花叶或果子蒸馏成的饮料:荷叶露。果子露。4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将药剂与水,用蒸馏法制得的澄明液体药品。一般供内服:金银花露。5.显现出来:揭露。脸上露出了笑容。[lòu]义同“露(lù)”。用于口语。
宿:[sù]1.夜里睡觉;过夜:宿舍。宿营。露宿。夜宿荒野。2.姓。3.旧有的;一向有的:宿疾。宿志。4.年老的;长期从事某事的:耆宿。宿将(jiàng)。[xiǔ]用于计算夜:住了一宿。谈了半宿。三天两宿。整宿没睡。[xiù]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:星宿。二十八宿。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餐:1.吃(饭):聚餐。野餐。2.饭食:午餐。西餐。3.一顿饭叫一餐:一日三餐。
“露宿风餐”这个词,听起来就带着一股荒野的气息。比如一位登山爱好者为了登顶雪山,连续三天住在帐篷里啃压缩饼干,朋友问他:“这么折腾图什么?”他笑了笑说:“露宿风餐的苦,换来的风景才刻骨铭心啊。”这背后其实藏着个问题:为什么人们要用这个词形容艰苦生活?答案很简单——它把“睡露天”和“吃冷饭”的狼狈场景浓缩成了四个字,比直接抱怨“我太难了”更有画面感。
再来看另一个例子。某创业团队为了赶项目进度,在办公室睡了半个月行军床,靠外卖续命。有人说他们“自讨苦吃”,但领队却说:“露宿风餐的这几个月,我们做出了别人三年都没搞定的算法模型。”这里引出一个新思考:这种生活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吗?其实关键要看目标是否明确。就像沙漠里的探险队,虽然要经历昼夜温差和沙尘暴,但若前方真有绿洲,暂时的困顿就有了意义。
有个真实案例是考古队员在西北荒漠工作,连续二十天住在简易板房里。当被问及感受时,他们指着刚出土的文物说:“你看这些两千年前的陶片,露宿风餐算什么?”这让我想到,某些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承受这种状态。就像候鸟迁徙,虽然辛苦却是生存的必然选择。不过现代人其实有了更多替代方案,比如房车旅行既能亲近自然,又能保证基本生活品质。
最近遇到个有意思的现象:城市里的年轻人开始流行“露营式社交”,带着帐篷去郊外过周末。有人调侃这是“精致版露宿风餐”,虽然要自己搭帐篷、吃简餐,但星空下的夜谈反而比餐厅聚会更让人难忘。这或许说明,当物质条件可控时,适度的不便反而能创造独特体验。就像小时候停电的夜晚,烛光里的故事总比平时更生动。
观察身边坚持早起锻炼的朋友,他们常说:“每天和闹钟搏斗就像露宿风餐。”虽是玩笑话,倒点出了本质——任何突破舒适区的努力都会伴随不适感。但就像蝴蝶破茧,过程的艰辛恰是蜕变的必经之路。关键在于要像聪明的登山者那样,既懂得咬牙坚持,也学会在暴风雪来临时及时撤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