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i yú zé wū
成语解释:诬:诬蔑。不是生性愚蠢的话,就是故意污蔑。
成语出处:《庄子·秋水》:“盖师是而无非,师治而无乱呼?是未明天地之理,万物之情者也。是犹师天而无地,师阴而无阳,其不可行明矣。然且语而不舍,非愚则诬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人的做事方式
繁体字形:非愚則誣
英文翻译:Wrong is wrong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愚:1.愚笨;傻:愚人。愚不可及。大智若愚。2.愚弄:为人所愚。3.用于自称的谦辞:愚兄。愚见。愚以为不可。4.姓。
则:1.规范;榜样:以身作则。2.规则:细则。3.效法:则先烈之言行。4.连词。1.表示承接关系: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表示转折关系:欲速则不达。5.是;乃是:此则余之过也。6.与“作”义相近,宋、元、明小说戏曲里常用:则甚(作什么)。不则声。7.量词。用于成文的条数:试题三则。新闻两则。
诬:1.捏造事实冤枉别人:诬赖。诬害。2.言语不真实;欺骗:天实置之,而二三子以为己力,不亦诬乎?
今天咱们聊一个挺有意思的成语——"非愚则诬"。这四个字乍一听像绕口令,其实背后藏着古人对人性的深刻观察。
这成语到底啥意思?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明把同事的咖啡杯摔碎了,却说是新来的实习生干的。这时候用"非愚则诬"就特合适——要么小明是真没发现自己闯祸(愚),要么就是故意甩锅(诬)。
古人用这个成语干啥?《列子》里记载这词儿的时候,其实是在教人遇事别急着下结论。就像上周我邻居家水管爆了,物业张口就说"要么你操作失误,要么故意破坏",结果最后查出来是管道老化。这种武断的判断,可不就是现代版"非愚则诬"?
现在这成语还有用吗?在职场里特别常见。比如项目没按时完成,有的领导开口就是"要么能力不行,要么态度有问题"。但实际情况可能是资源调配问题,或者突发意外。这时候要能想起"非愚则诬",就能避免很多误判。
怎么避免自己犯这个错?关键在换位思考。去年我误会室友偷吃我冰箱里的蛋糕,气冲冲质问人家,结果发现是野猫从窗户溜进来啃的。这件事教会我:遇到问题先别急着贴标签,给自己留个缓冲带。
这个成语教给我们什么?与其说这是个批评人的成语,不如说是面照妖镜。它照出的是人性里爱贴标签的惰性,以及急于归因的焦虑。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保持"让子弹飞一会儿"的定力,或许才是真正的处世智慧。
有时候我在想,要是每个人都能在开口前多问句"有没有第三种可能",很多矛盾根本不会发生。就像那个被摔碎的咖啡杯,说不定只是桌子不稳自己滑落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