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i wǒ zú lèi
成语解释:族类:同族的人。指不是跟自己一条心的人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成公四年》:“史佚之《志》有之,曰:‘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’楚虽大,非吾族也,其肯字我乎?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常与“其心必异”连用
繁体字形:非我族類
英文翻译:outsider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我:自己:自我。忘我精神。
族:1.家族:宗族。合族。同族。2.古代的一种残酷刑法,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,甚至他母亲、妻子等的家族。3.种族;民族:汉族。斯拉夫族。4.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:水族。语族。芳香族化合物。打工族。上班族。
类:1.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:种类。分类。同类。2.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:分成几类。两类性质的问题。3.类似:类人猿。类新星。画虎不成反类狗。4.姓。
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这句话常被用来表达对外部群体的警惕。比如古代边关将领上书朝廷时写道:“胡人骑兵南下,非我族类,恐生祸端。”这种思维背后,其实藏着个核心问题:为什么人类总习惯用群体差异来划分敌我?研究发现,大脑天生会通过分类简化信息处理,但过度强调“我们vs他们”容易滋生偏见。
现代职场中也存在隐形版“非我族类”。某科技公司产品会上,工程师质疑市场部提案:“用户画像完全不符合我们的核心客群,简直是另一个世界的人。”这种跨部门摩擦,本质上源于专业视角差异形成的认知壁垒。有趣的是,当两组人互换角色模拟对方工作后,合作效率提升了40%。
有次在社区志愿者活动中,我亲历了成语的现实演绎。新搬来的外籍住户想参与垃圾分类督导,却被几位阿姨私下议论:“外国人哪懂我们的规矩。”后来这位邻居用多语言制作了科普图表,反而成为社区环保标兵。这件事让我意识到,所谓“族类”的边界,往往比想象中更易打破。
当我们在社交媒体看到“XX群体都是...”的论断时,不妨先做个小测试:把主语换成自己所属群体,这句话还成立吗?这个思维体操能有效破除刻板印象。就像邻居家的混血小朋友说的:“妈妈说我的眼睛像银河系——因为里面既有恒星也有行星呀。”
文化学者发现,成语的语义正在发生微妙演变。年轻一代更多用“非我族类”自嘲不同圈层的差异,比如游戏玩家调侃:“让爸妈理解副本机制?根本是跨物种沟通。”这种幽默化使用,反而消解了原本的排他性,体现出当代社会更强的包容弹性。
从生物多样性到文化多元性,差异本就是世界的底色。重要的是建立“差异识别机制”而非“差异排斥机制”,就像园艺师懂得让玫瑰与苔藓共生于庭院。下次遇到观念冲突时,或许可以试着说:“我们确实不同,但这不妨碍共建第三种可能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