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yǒu
  • jié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mǐ yǒu jié yí

成语解释:靡:无,没有;孑遗:遗留,剩余。没有剩余。

成语出处:《诗经 大雅 云汉》:“兢兢业业,如霆如雷。周余黎民,靡有孑遗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;指没有剩余

繁体字形:靡有孑遺

英文翻译:all have died off

靡有孑遗的意思

靡:[mí]浪费:靡费。奢靡。[mǐ]1.倒下:望风披靡。2.没有:靡事不为(什么工作都干)。
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
孑:1.单独;孤单:孑立。孑身。2.姓。

遗:[yí]1.遗失。2.遗失的东西:路不拾遗。3.遗漏:遗忘。补遗。4.留下:遗迹。遗憾。不遗余力。5.专指死人留下的:遗容。遗嘱。遗著。6.排泄大小便或精液(多指不自主的):遗矢。遗尿。遗精。[wèi]赠与;送给:遗之千金。

成语评论

靡有孑遗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背后藏着一段生动的历史场景。比如:“洪水过后,村庄里的房屋、农田几乎靡有孑遗,只剩下一片泥泞的荒地。”这里用它形容自然灾害带来的毁灭性后果,强调“什么都没剩下”的惨状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自然灾害的场景里吗?其实不然。比如在描述一个行业被新技术颠覆时,可以说:“传统胶片行业在数码相机的冲击下靡有孑遗,连最后一家工厂也关闭了。”这说明它的核心是表达“彻底消失”,既可用于具象事物,也能比喻抽象现象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现在用得少了?我猜和它的“沉重感”有关。现代人更倾向用“团灭”“清零”等网络词汇替代,但“靡有孑遗”自带的历史沧桑感,反而能让文字更有层次。比如写历史小说时描述瘟疫:“这场大疫让都城的人口靡有孑遗,连宫墙内的牡丹都无人照料”,画面感瞬间拉满。

个人觉得,这类成语就像语言里的“古董瓷器”——平时用不上,但遇到合适的场合,它就是点睛之笔。比如描述某次实验失败:“三次尝试靡有孑遗,所有样本都被污染了”,比直白的“全毁了”更有记忆点。

下次读到历史资料里“战火所至,靡有孑遗”这样的描述时,不妨想象当时的场景:不仅是物质消失,连生活的痕迹、集体的记忆都被抹去。这种彻底的“归零”,或许正是这个成语最震撼的力量。

靡有孑遗的造句

  1. 造句 “一旦而败于蕞尔,且靡有孑遗,浸至赔饷巨万万,割全台以求成,言之真可谓为痛哭流涕者矣”。
  2. 造句 惠、怀之乱,京华荡覆,渠阁文籍,靡有孑遗。
  3. 造句 公元785年,“蝗尤甚,自东海西尽河、陇,群蔽天,旬日不息,经行之处,草木牛畜毛,靡有孑遗……饿馑枕道”,“民蒸蝗,……去翅足而食之”。
  4. 造句 徐司空匪躬王室,遭罹凶祸,质与之少长,亲交兼常,曾无抚孤之仁,惟闻陵侮之酷,尺田寸宝,靡有孑遗。
  5. 造句 本次地震的伤亡人数,因灾害严重,《元史》和诸多历史文献以“不可胜计”、“靡有孑遗”来描述,或概略为数万、数十万。
  6. 造句 如何还好姑息!小金川受过大恩,这回叛乱,偏是他起发,朕恨不得草剃禽猕,杀他个靡有孑遗。
  7. 造句 久之,王之诸孙有为僧者,居坟之西,为其废坏,庙与寺靡有孑遗,天台僧可观以诉于官。
  8. 造句 至清初,重庆森林的覆盖率达80%以上,为华南虎的繁殖提供了条件,清代重庆府志以“靡有孑遗”来表述当时人口的极度稀少。
  9. 造句 于是东周迁洛,诸侯不轨,鲁宣初税亩,郑产为丘赋,先王之制,靡有孑遗。

"靡有孑遗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