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án hǎi sū cháo
成语解释: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,如海如潮。
成语出处:清 俞樾《茶香室从钞》卷八:“国朝萧墨《经史管窥》引李耆卿《文章精义》云:'韩如海,柳如泉,欧如澜,苏如潮。'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文章的风格
繁体字形:韓海蘇潮
英文翻译:Han Haisu tide
韩:1.周朝国名,在今河南中部和山西东南部。2.姓。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苏:[sū]1.植物名(“紫苏”或“白苏”的种子,称“苏子”)。2.指须头下垂物:流苏。3.昏迷中醒过来:苏生。苏醒。死而复苏。4.缓解,解除:以苏其困。5.特指“江苏省”、“苏州市”:苏剧。苏绣(苏州的刺绣)。6.前“苏联”的简称。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把当时的工农民主政权组织称为“苏维埃”;把当时的根据地称为“苏区”。7.姓。8.同“噜”字“噜苏”。[sù]朝向:“苏刃者死”。
潮:1.潮汐,也指潮水:早潮。海潮。涨潮。退潮。2.比喻像潮水那样有涨有落、有起有伏的事物:寒潮。心潮。思潮。学潮。热潮。3.潮湿:受潮。返潮。背阴的房间有点儿潮。4.成色低劣:潮银。潮金。5.技术不高:手艺潮。6.指广东潮州:潮剧。潮绣。7.姓。
“韩海苏潮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它形容两种截然不同的文风:韩愈的文章像大海一样深沉广阔,苏轼的文字则如潮水般奔放洒脱。这两种风格看似对立,却各自成就了文学史上的经典。
举个例子:老张写论文时引经据典,数据扎实得像块铁板;小王做演讲稿时金句频出,听得人热血沸腾。同事老李看了直拍大腿:“你们这真是韩海苏潮,各有各的精彩!”这里既肯定了专业深度,又夸赞了感染力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两种风格能共存吗?其实苏轼本人就是最好的答案。他写《赤壁赋》时既有“寄蜉蝣于天地”的哲思,也不缺“卷起千堆雪”的豪迈。就像现在做科普视频,既要把知识点讲透,又要会用网络热梗吸引观众,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韩海苏潮”么?
我发现当代创作者有个误区:要么追求“高大上”端着说话,要么只顾“接地气”失了深度。其实就像川菜讲究“一菜一格”,写作也可以刚柔并济。去年帮朋友改商业计划书时,我特意在数据图表旁加了段短视频脚本,投资人反馈说“既有干货又看得下去”。
最近看脱口秀大会,有个选手把量子物理知识编成顺口溜,现场效果炸裂。这让我想到:韩愈要是活在今天,说不定会开直播讲《师说》;苏轼估计能成为百万粉的旅行博主。文风没有高低之分,关键看你怎么找到自己的节奏。
下次写年终总结时不妨试试:前半部分用表格列成绩,后半部分用故事讲成长。老板既能看到你的专业度,又能记住你的闪光点。记住,大海的包容和潮水的灵动,从来都不是单选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