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ùn fēi ér zé
成语解释: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。
成语出处:西汉·戴圣《礼记·王制》:“学非而博,顺非而泽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順非而澤
英文翻译:Let it go
顺:1.向着同一个方向(跟“逆”相对):顺风。顺流而下。2.依着自然情势(移动);沿(着):顺大道走。水顺着山沟流。3.使方向一致;使有条理次序:把船顺过来,一只一只地靠岸停下。这篇文章还得顺一顺。4.趁便;顺便:顺手关门。顺嘴说了出来。5.适合;如意:顺心。顺眼。不顺他的意。6.顺利:顺遂。这些年一直很顺。7.依次:顺延。8.顺从:归顺。百依百顺。9.姓。
非:1.错误(跟“是”相对):是非。习非成是。痛改前非。2.不合于:非法。非礼。非分(fèn)。3.不以为然;反对;责备:非难。非议。无可厚非。4.不是:答非所问。此情此景非笔墨所能形容。5.前缀。用在一些名词性成分的前面,表示不属于某种范围:非金属。非晶体。非司机。6.不:非同小可。非同寻常。7.跟“不”呼应,表示必须:要想做出成绩,非下苦功不可。8.一定要;偏偏:不行,我非去!9.不好;糟:景况日非。10.指非洲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泽:[zé]1.水积聚的地方:大泽。湖泽。润泽(潮湿)。沼泽。2.金属或其他物体发出的光亮:光泽。色泽。3.恩惠:恩泽。泽及枯骨(施惠于死人)。4.洗濯。5.汗衣,内衣。[shì]古同“释”,解散。
“顺非而泽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,但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就明白了。比如小明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,同桌的小红不但不指出问题,反而帮他找借口:“小明只是想复习得更全面,不小心把笔记带进考场了。”这就是典型的“顺非而泽”——明知对方有错,反而用漂亮话把错误合理化。
为什么会有人选择“顺非而泽”? 人都有维护关系的本能。就像邻居张阿姨家的狗总在半夜乱叫,大家私下抱怨却没人当面提醒,生怕说了实话会破坏邻里和谐。这种“以和为贵”的心态,往往让错误行为在沉默中愈演愈烈。
这样做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 去年公司采购部多报了10%的预算,财务主管老李明明发现了漏洞,却在会议上说:“多点预算更显我们对项目的重视。”结果年底查账时,多花的钱成了烫手山芋。可见顺非而泽就像给伤口贴创可贴,表面平整了,内里的溃烂还在继续。
我个人观察到,这种现象在注重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尤其明显。上周参加读书会,有位读者把《红楼梦》里黛玉葬花的情节完全解读错了,在场二十多人竟无一人纠正。后来私下交流才发现,至少五个人知道正确解读,但都担心让对方下不来台。这种集体沉默,反而让错误认知失去了修正的机会。
换个角度看,顺非而泽也并非全无价值。朋友阿凯有次把客户合同里的交货日期写错了,主管发现后没有当众批评,而是说:“这个时间设定确实有挑战性,我们重新规划下怎么完成。”既保留了对方的尊严,又推动了问题解决。这说明关键不在于是否指出错误,而在于用建设性的方式处理。
下次遇到类似情况时,或许可以试试“三明治沟通法”:先肯定对方意图,再客观指出问题,最后给出改进建议。就像上周实习生把PPT配色做得眼花缭乱,我对她说:“选题角度很有创意,如果调整下颜色对比度会更突出重点,需要我推荐几个配色工具吗?”这样既避免了顺非而泽,又维护了对方的积极性。
最后分享个小发现:那些真正专业的工作团队里,“顺非而泽”出现的频率往往较低。就像手术室里主刀医生发现护士递错器械时,会直接说“3号刀”,而不是夸对方“递器械的动作很标准”。在需要精确度的场景里,及时纠错反而能建立更深厚的信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