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ng sú xí guàn
成语解释: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、礼节、习性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》:“不尊重人家的风俗习惯,自以为是,看不起人家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传统风尚、礼节、习性
繁体字形:風俗習慣
英文翻译:social customs and habits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俗:1.风俗:习俗。移风易俗。2.大众的;通行的;习见的:约定俗成。通俗。3.趣味不高的;令人厌恶的:庸俗。俗气。4.没出家的人;世俗:僧俗。还俗。
习:1.学习;复习;练习:自习。实习。习艺。修文习武。2.对某事物常常接触而熟悉:习见。习闻。习以为常。3.习惯:积习。恶习。相沿成习。4.姓。
惯:1.习以为常,积久成性;习惯:我劳动惯了,不干活就不舒服。2.纵容(子女等)养成不良习惯或作风:娇生惯养。不能惯着孩子。
提到“风俗习惯”,很多人会想到“入乡随俗”这个成语。比如去西北旅游时,当地人递给你一碗酥油茶,即使味道不习惯,接过来喝一口就是尊重的表现。但为什么“随俗”这么重要?其实背后是文化认同的问题——通过行为上的调整,我们能更快拉近距离。
另一个常见成语是“礼尚往来”。朋友结婚时你随了份子钱,下次你办喜事对方也会回礼。有人觉得这是“人情债”,但换个角度看,这其实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。当“你来我往”变成负担时,或许可以尝试简化流程,比如用真诚的祝福代替物质交换。
有人问:“百里不同风,千里不同俗”和“入乡随俗”矛盾吗?其实两者是辩证关系。我在云南见过白族婚礼要“掐新娘”祈福,外地人看着吓一跳,但当地人笑着解释这是吉兆。差异本身不是问题,关键在于是否带着理解的心态去看待。
年轻一代常遇到传统与现代的碰撞。比如春节该不该群发祝福短信?老一辈觉得群发没诚意,年轻人却认为效率更重要。我的做法是挑几位长辈单独编辑内容,既保留仪式感又兼顾效率。风俗习惯本就不是铁板一块,找到平衡点更重要。
最近看到有人用“移风易俗”讨论环保,比如用电子鞭炮替代传统爆竹。这让我想到:改变习俗并不等于否定传统,而是让老智慧适应新环境。就像古人用“削足适履”讽刺生搬硬套,今天我们更需要“量体裁衣”的智慧。
当你在异国用错餐具,或者在家乡被催婚时,与其争论对错,不如想想“见怪不怪,其怪自败”。保持开放心态,很多文化冲突会自然消解。毕竟风俗像河流,始终在流动变化,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航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