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ng sī zài xià
成语解释:斯:语助词。是因为大风在它下面。指大鹏鸟凭借风力而高飞。比喻超越前贤
成语出处: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风之积也不厚,则其负大翼也无力。故九万里,则风斯在下矣,而后乃今培风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風斯在下
英文翻译:FengSi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斯:1.文言指示代词。这;这个;这里:斯人。生于斯。2.文言连词。于是;就。3.上古汉语指劈、砍:斧以斯之。
在:1.存在;生存:精神永在。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父母都在。2.表示人或事物的位置:我今天晚上不在厂里。你的钢笔在桌子上呢。3.留在:在职。在位。4.参加(某团体);属于(某团体):在党。在组织。5.在于;决定于:事在人为。学习好,主要在自己努力。6.“在”和“所”连用,表示强调,下面多连“不”:在所不辞。在所不惜。在所不计。在所难免。7.表示时间、处所、范围、条件等:事情发生在去年。在礼堂开会。这件事在方式上还可以研究。在他的帮助下,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。8.正在:风在刮,雨在下。姐姐在做功课。
下:1.方位词。位置在低处的:下游。下部。山下。往下看。2.等次或品级低的:下等。下级。下策。下品。3.方位词。次序或时间在后的:下次。下半年。下不为例。4.向下面:下达。下行。5.方位词。表示属于一定范围、情况、条件等:名下。部下。在党的领导下。在这种情况下。6.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:时下。节下。年下。7.用在数目字后面,表示方面或方位:两下都同意。往四下一看。8.姓。9.由高处到低处:下山。下楼。顺流而下。10.(雨、雪等)降落:下雨。下雪。下霜。11.发布;投递:下命令。下通知。下战书。12.去;到(处所):下乡。下车间。下馆子。13.退场:八一队的五号下,三号上。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。14.放入:下种。下面条。下本钱。下网捞鱼。15.进行(棋类游艺或比赛):下围棋。咱们下两盘象棋吧!16.卸除;取下:下装。把敌人的枪下了。把窗户下下来。17.做出(言论、判断等):下结论。下批语。下定义。18.低于;少于: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。19.用在“两、几”后面,表示本领、技能:他真有两下。就这么几下,你还要逞能?‖也说下子。20.表示由高处到低处:坐下。躺下。传下一道命令。21.表示有空间,能容纳:坐得下。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。这间屋子太小,睡不下六个人。22.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:打下基础。定下计策。准备下材料。
“风斯在下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的含义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。字面意思是“风在下方”,出自《庄子·逍遥游》里大鹏鸟飞行的典故——大鹏展翅高飞需要依托下方的风力,后来被引申为“成就大事必须依靠基础支撑”。比如一个创业团队想要推出爆款产品,就像大鹏需要风力,必须依赖扎实的市场调研、可靠的供应链,这些“看不见的风”才是成功的关键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打好基础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两者内核相通,但“风斯在下”更强调支撑性力量的隐蔽性。就像我们使用手机时不会注意到芯片如何运作,但它的性能直接决定使用体验。去年有个朋友开咖啡馆,装修得特别漂亮却三个月倒闭,后来才发现问题出在没算清楚水电成本——那些容易被忽略的“隐形风”,往往才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开关。
我在工作中发现一个有趣现象:越是急于求成的项目,团队成员越容易跳过基础环节。比如设计师急着交稿就省掉用户画像分析,程序员赶工期就减少代码测试,结果总是需要花双倍时间返工。这让我想到庄子说的“适莽苍者,三餐而反,腹犹果然;适百里者,宿舂粮”,走多远的路,就要备多少干粮,世间万物都遵循这个底层逻辑。
那么普通人怎么运用这个智慧?不妨试试“三步观察法”:做任何决定前,先找出三股“支撑风”。比如想转行做自媒体,至少要确认内容定位、变现渠道、时间投入这三股“风”是否到位;给孩子报辅导班,也得看清师资力量、课程体系、孩子兴趣这些托底因素。这种思考方式能帮我们避开“空中楼阁式”的决策陷阱。
最近看到有建筑公司用“风斯在下”当企业文化标语,觉得特别有意思。他们在每个工地都挂上安全规范流程图,让水泥工人都能讲清楚地基浇筑标准。这种对基础的敬畏心,或许正是他们能二十年零事故的秘诀。有时候慢即是快,把“下方的风”蓄足了,飞翔反而会成为自然而然的事。
下次遇到看似停滞不前的时刻,或许可以换个角度想想:是不是该停下来检查“风力”了?就像种竹子需要先花几年培育根系,人生的突破往往也藏在那些不被看见的积累里。找准自己的“风”,蓄满,等时机到了,九万里高空也不过是顺风而行的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