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ng mó jiǔ bó
成语解释:风:通“疯”;风魔:疯癫。疯狂痴癫
成语出处:金·董解元《西厢记诸宫调》第五卷:“休怪!我曾见风魔九伯,不曾见这般个神狗乾郎在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風魔九伯
英文翻译:Devil nine
风:[fēng]1.空气流动的现象。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:风向。风速。风级。风险。风波(喻纠纷或乱子)。风雨如磐(a.指风雨不断,天色黑暗,给人以重压的感觉;b.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)。风花雪月(喻堆砌词藻,内容贫乏的的诗文)。2.像风那样迅速、普遍的:风潮。风靡一时。风驰电掣。3.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、习俗:风气。风习。风物(某地特有的景物)。风尚(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)。4.消息,传闻:风传(chuán)(传闻)。闻风而动。5.表现在外的景象、态度、举止:风景。风度。风格(a.气度,作风;b.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、艺术特色)。风骨(a.刚强的气概;b.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)。风致。风采(a.人美好的礼仪举止,亦作“丰采”;b.文采;c.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)。风骚(a.指举止轻佻,如“卖弄风风”,一般指妇女;b.中国的《诗经》和《楚辞》的并称)。6.指民歌、歌谣:国风(《诗经》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)。采风。7.中医学指某些疾病:风瘫。风湿。8.姓。[fěng]古同“讽”,讽刺。
魔:1.魔鬼:恶魔。妖魔。病魔。旱魔。2.神秘;奇异:魔力。魔术。[魔罗之省,梵māra]
九:1.八加一后所得的数目。见〖数字〗。2.从冬至起每九天是一个“九”,从一“九”数起,二“九”、三“九”,一直数到九“九”为止:数九。冬练三九,夏练三伏。九尽寒尽。3.表示多次或多数:九霄。九泉。三弯九转。九死一生。4.姓。
伯:[bǎi]见〖大伯子〗。[bó]1.伯父:大伯。表伯。2.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:伯兄。3.姓。4.封建五等爵位的第三等:伯爵。
提到"风魔九伯"这个成语,可能很多人会挠头:这到底是形容什么场景的?其实这个民间俗语源自古代江湖文化,本意是形容某些人行事夸张、装疯卖傻的状态。"风魔"指佯装疯癫,"九伯"则是古代对市井人物的戏称,合起来就像在说"那个故意耍宝的戏精"。
举个例子更直观:老张在部门会议上突然跳起骑马舞,同事们面面相觑——这可不是什么即兴表演,而是他想用"风魔九伯"的方式掩盖项目失误。用这种方式活跃气氛固然有效,但分寸把握不好就容易弄巧成拙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夸张表现真能达到预期效果吗?从行为心理学角度看,适度打破常规确实能吸引注意力。就像直播带货主播的"家人们快上车"式吆喝,本质也是现代版的"风魔九伯"。但要注意场合和对象,在严肃的商务谈判中突然搞怪,效果可能适得其反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当代网络生态。那些故意制造争议的网红、设计反转剧情的短视频创作者,某种程度上都在演绎新时代的"风魔九伯"。这种现象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,关键要看传递的内容是否创造真实价值。
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语言环境变化,很多传统俗语正在被新词汇替代。就像现在的年轻人更习惯用"戏精""整活"来表达类似概念。不过了解这些渐被遗忘的成语,就像打开一扇观察古代市井文化的窗户,能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语言演变的脉络。
下次遇到用力过猛的表演型人格,不妨莞尔一笑:"这位朋友真是深得风魔九伯真传"。毕竟生活需要不同色彩,只要不影响他人,多点诙谐调剂也无伤大雅。说到底,如何在正经与诙谐间找到平衡点,才是为人处世的真功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