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ēi qín zǒu shòu
成语解释:禽:鸟;兽:野兽。飞翔的禽鸟,奔跑的野兽。泛指鸟类和兽类。
成语出处:汉 王延寿《鲁灵光殿赋》:“飞禽走兽,因木生姿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动物
繁体字形:飛禽走獸
英文翻译:birds and animals
飞:1.(鸟、虫等)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:飞蝗。鸟飞了。2.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:飞行。明天有飞机飞上海。3.在空中飘浮游动:飞云。飞沙走石。飞雪花了。4.形容极快:飞奔。飞跑。飞涨。5.挥发:盖上瓶子吧,免得香味儿飞了。樟脑放久了,都飞净了。6.意外的;凭空而来的:飞灾。飞祸。流言飞语。7.姓。
禽:1.鸟类:家禽。飞禽。2.古代是鸟兽的统称:五禽(虎、鹿、熊、猿、鸟)戏。3.古又同“擒”。
走:1.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:行走。走路。孩子会走了。马不走了。2.跑:奔走。3.(车、船等)运行;移动;挪动:钟不走了。这条船一个钟头能走三十里。你这步棋走坏了。4.趋向;呈现某种趋势:走红。走热。5.离开;去:车刚走。我明天要走了。请你走一趟吧。把箱子抬走。6.指人死(婉辞):她还这么年轻就走了。7.(亲友之间)来往:走娘家。走亲戚。他们两家走得很近。8.通过:咱们走这个门出去吧。9.漏出;泄漏:走气。走风。说走了嘴。10.姓。
兽:1.指哺乳动物,通常指有四条腿、全身生毛的:野兽。禽兽。走兽。2.比喻野蛮;下流:兽心。兽行。
为什么成语里总爱用飞禽走兽打比方?比如"惊弓之鸟"形容受惊的人,"如虎添翼"比喻强者更强。这些活灵活现的比喻,其实藏着古人对自然观察的智慧结晶。你看老鹰盘旋的英姿,不正像目光锐利的猎人?梅花鹿机警竖耳的模样,又恰似随时警惕的士兵。
有个成语叫"鸟尽弓藏",表面说打完鸟就收弓,实际在说什么?这其实是提醒我们成功后别忘记功臣。就像现代公司完成大项目后,若急着裁撤核心团队,反而会寒了人心。动物行为映射人际关系,这种跨物种的联想真是精妙。
"狡兔三窟"现在还能用吗?当然!这个成语原本说兔子有三个窝躲避危险,如今用来形容防患于未然的智慧。就像我们做重要文件备份,会在电脑、云盘、移动硬盘各存一份,这种三重保险思维,两千年前的古人早就参透了。
我发现现代人解读这些成语时,常忽略背后的生态智慧。比如"鹬蚌相争"本意是告诫莫让第三方得利,但换个角度看,何尝不是提醒人类别破坏自然界的平衡?当我们在商业竞争中斗得两败俱伤,也许正有环保问题在暗处滋长。
有个有趣的矛盾现象:既说"初生牛犊不怕虎",又讲"老马识途"。这恰恰说明不同人生阶段需要不同智慧。年轻人需要无畏的冲劲,年长者则要善用经验,就像春天需要萌发的嫩芽,秋天需要沉淀的果实,各时令的飞禽走兽都在教我们生存哲学。
下次看到广场上喂鸽子的小孩,或许能想起"百鸟朝凤"的典故。这些穿越千年的成语,就像会飞的种子,把古人的思考播撒在现代土壤里。当我们用无人机监测候鸟迁徙时,那些划过天际的翅膀,依然承载着文明传承的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