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fēi
  • é
  • zhú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ēi é fù zhú

成语解释:见“飞蛾赴火”。

成语出处:宋·黄庭坚《演雅》诗:“蛣蜣转丸贱苏合,飞蛾赴烛甘死祸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自取灭亡

繁体字形:飛蛾赴燭

英文翻译:bring destruction on oneself

飞蛾赴烛的意思

飞:1.(鸟、虫等)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:飞蝗。鸟飞了。2.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:飞行。明天有飞机飞上海。3.在空中飘浮游动:飞云。飞沙走石。飞雪花了。4.形容极快:飞奔。飞跑。飞涨。5.挥发:盖上瓶子吧,免得香味儿飞了。樟脑放久了,都飞净了。6.意外的;凭空而来的:飞灾。飞祸。流言飞语。7.姓。

蛾:[é]蛾子,昆虫。身体比蝴蝶粗壮,静止时翅覆盖在体上。多在夜间活动,幼虫大多是农业害虫。[yǐ]同“”。

赴:1.前往;到(某处)去:赴宴。赴京。2.投身进去:全力以赴。3.古又同“”。

烛:1.蜡烛:火烛。花烛。2.照亮;照见:火光烛天。洞烛其奸。3.俗称灯泡的瓦数为烛数,如50烛的灯泡就是50瓦的灯泡。

成语评论

飞蛾赴烛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悲壮的画面:一只小小的飞蛾,义无反顾地扑向燃烧的蜡烛,最终在火光中化为灰烬。但这个故事背后到底在说什么?它仅仅是在批评“盲目送死”吗?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想。

举个例子:小李创业时,身边所有人都劝他“别像飞蛾赴烛一样冲动”,但他依然抵押房子投入全部积蓄。三年后公司倒闭,朋友感叹“早说了这是送死”,可小李却说:“至少我看清了市场规律,下次会避开这些坑。”这时,“飞蛾赴烛”还只是愚蠢的代名词吗?

为什么明知危险还要扑火? 这可能是成语最核心的疑问。有人说是被光芒迷惑,但现实中更常见的是“不得不试”的困境。就像年轻人挤破头进互联网大厂,谁不知道996伤身?可那句“万一成了呢”的期待,往往比风险更有驱动力。

有个现象很有趣:老一辈总用这个成语劝年轻人保守,而创业者却把它印在文化衫上自嘲。我采访过的一位连续创业者说:“每次失败都像是被火苗烫了一下翅膀,但调整方向再飞时,反而更清楚哪里才是真正的光明。”这种迭代思维,让传统成语有了现代注解。

换个场景看问题:当科学家为验证理论倾注十年心血,艺术家为作品熬到凌晨三点,他们的坚持与飞蛾何其相似?关键区别或许在于“火”的性质——是毁灭性的陷阱,还是淬炼真金的熔炉?这让我想到,成语的警示意义不该成为束缚,而该化作辨别方向的指南针。

最近读到一本行为经济学著作,里面提到“损失厌恶”理论恰好能解释这个现象:人们对于“可能获得”的执着,常常超过对“确定损失”的恐惧。就像飞蛾眼中跳动的烛光,在它有限的认知里,那或许就是整个世界的光源。这种认知局限,不也正是人类需要不断突破的课题吗?

下次再看到有人做出看似“飞蛾赴烛”的选择时,或许不必急着下判断。有些火苗确实会吞噬生命,但另一些火焰中,可能正孕育着重生的凤凰。重要的是保持清醒的头脑,在奔赴之前先问问自己:这团火,值得燃烧多久?能照亮多远的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