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wéi mín tiān
成语解释:谓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。
成语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涉务》:“夫食为民天,民非食不生矣,三日不粒,父子不能相存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
繁体字形:食為民天
英文翻译:Eat for the people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为:[wéi]1.做:有为。事在人为。敢作敢为。大有可为。2.充当:选他为代表。3.变成;成:一分为二。化为乌有。变沙漠为良田。4.是:十寸为一尺。5.姓。6.被(跟“所”字合用):这种艺术形式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。7.常跟“何”相应,表示疑问或感叹:何以家为(要家干什么)?8.附于某些单音形容词后,构成表示程度、范围的副词:大为高兴。广为传播。深为感动。9.附于某些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,加强语气:极为重要。甚为便利。颇为可观。尤为出色。[wèi]1.帮助;卫护:为吕氏者右袒,为刘氏者左袒。2.表示行为的对象;替:为你庆幸。为人民服务。为这本书写一篇序。3.表示原因、目的:大家都为这件事高兴。为建设伟大祖国而奋斗。4.对;向:不足为外人道。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“食为民天”这四个字听起来有点古雅,但它说的道理再实在不过。举个例子,宋朝某地闹饥荒,县令开仓放粮时对百姓说:“粮食是百姓的天,天塌了,人怎么活?”这句话不仅稳住了民心,更让后人记住了粮食的重要性——它从来不只是填饱肚子的东西,更是社会稳定的压舱石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强调“食为民天”吗?看看疫情期间的超市抢购潮就知道了。当货架上的大米面粉被扫空时,那种集体焦虑充分说明,再发达的社会体系也离不开最基础的粮食保障。东京某超市老板曾记录:“恐慌性采购发生时,我们才意识到,现代人距离‘饿肚子’的危机其实只有三天的距离。”
农业专家张教授有组数据很有意思:我国粮食产后损失率每降低1%,相当于新增耕地500万亩。这让我联想到老家种地的二叔,他总把收割完的麦茬留得老高,说是“土地也要穿衣裳防感冒”。这种朴素的智慧里,藏着对“食为民天”最接地气的诠释——善待土地,土地才会回馈我们。
最近参观智慧农场时看到,无人机播种、智能温室等技术正在改变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传统耕作。技术人员小王边演示边说:“以前说靠天吃饭,现在我们要让天帮忙吃饭。”这种科技与农业的碰撞,让人看到“食为民天”在新时代的打开方式——既要守住根本,也要打开新局。
有年轻朋友觉得,点外卖就能解决吃饭问题,何必关心粮食生产?但去年台风导致某地蔬菜大棚受灾时,城里菜价三天翻倍的情况提醒我们:食物供应链远比想象中脆弱。就像放风筝,看着飞得高,那根连着土地的线才是关键。这或许就是“食为民天”留给现代人的启示:越是在技术发达的时代,越要敬畏最基本的生存逻辑。
站在田埂上看自动灌溉系统工作时,突然觉得“食为民天”像条不会断流的河。从神农尝百草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,变的只是取水的方式,不变的是对生命之源的守护。下次端起饭碗时,或许我们可以多想一步:这碗饭背后,连着一整条守护“民天”的生态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