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  • chuī
  • guì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í yù chuī guì

成语解释:食品贵如油,燃料贵如桂。比喻物价昂贵。

成语出处:西汉 刘向《战国策 楚策三》:“楚国之食贵于玉,薪贵于桂,谒者难得见如鬼,王难得见如天帝。今令臣食玉炊桂,因鬼见帝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补语;含贬义

繁体字形:食玉炊桂

英文翻译:high prices of rice and fuel

食玉炊桂的意思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玉:1.矿物,不透明和半透明的集合体。化学成分是硅酸铝钠。硬度大。如白玉、墨玉、青玉、碧玉、和田玉、岫岩玉等,主要用作雕刻工艺美术品。2.比喻洁白美丽:亭亭玉立。3.敬辞。称对方的身体或行动:玉体。玉成。

炊:1.烧火做饭:炊具。炊烟。2.姓。

桂:1.桂花树,木犀的通称。2.肉桂树,常绿乔木。树皮即桂皮或称肉桂,有香味,可供药用,又作调料。3.广西的别称。

成语评论

食玉炊桂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古代贵族的生活,其实它原本是形容物价高得离谱,连吃饭烧柴都像用玉石和桂木一样奢侈。比如现在一线城市的租房市场,年轻人常吐槽:“月薪两万,房租占一半,真是食玉炊桂的日子!”这里直接用生活场景点出了经济压力大的现状。
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玉”和“桂”作比喻?其实战国时期这两种都是稀缺物资,就像今天的汽油、芯片,属于战略级资源。当时楚国使者抱怨秦国物价时创造的这个成语,放到现在依然能引发共鸣——比如进口药品价格高,患者家属说“这药价比食玉炊桂还吓人”,画面感瞬间拉满。
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结构性矛盾。比如某网红景区,矿泉水卖到30元一瓶,游客边付款边苦笑:“这算不算现代版食玉炊桂?”这种表达既保留古韵,又精准刺中当代人的痛点,比单纯说“太贵了”更有传播力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新时代还能玩出新花样。最近看到自媒体用“食玉炊桂式育儿”形容教育内卷,报班费用超过家庭收入50%的情况。这种旧词新用的方式,让传统文化符号在社交媒体时代重新焕发生命力,说明汉语的包容性远超我们想象。

换个角度看,食玉炊桂现象也折射出社会进步。古人觉得遥不可及的玉石桂木,现在通过科技手段已实现部分替代品量产。就像光伏技术让阳光变成新能源,或许未来我们真能找到破解高成本难题的钥匙,让这个略带悲情的成语变成历史注脚。

当你在超市看到80元一斤的进口樱桃时,不妨对同伴调侃句:“今日实现食玉炊桂自由啦!”这种苦中作乐的幽默,本身就是应对生活压力的智慧。语言从来不只是工具,更是承载群体情绪的文化容器,而成语恰恰提供了浓缩的表达范式。

"食玉炊桂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