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í zū yī shuì
成语解释: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食货志下》:“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,今弘羊令吏坐市列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;指依靠收取百姓的租税生活
繁体字形:食租衣税
英文翻译:live on rents and taxes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租:1.出代价借用:租照相机。2.把东西借给别人而收取一定的金钱或实物:把车子租给乘客。3.出租收取的金钱或实物:收租。房租。4.旧指田赋:租税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税:1.国家向征税对象按税率征收的货币或实物:关税。营业税。纳税。2.(Shuì)姓。
“食租衣税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有点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一种有趣的社会现象。简单来说,它指的是某些人依靠收取租金、税款或其他固定收益来维持生活,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价值。比如古代的地主,可能只需坐拥土地,靠佃农交租就能衣食无忧。这种模式放在今天,像不像那些手握多套房产、靠收房租过日子的人?
核心问题:为什么“食租衣税”常带贬义?其实,这背后暗含一种“被动依赖”的思维。当一个人长期依赖既有的资源获取收益,却不再主动创造新价值时,容易与社会发展脱节。例如,某家族企业只靠祖传商铺收租,却不愿尝试创新经营,结果逐渐被市场淘汰——这就是“食租衣税”的典型困境。
换个角度看,这种现象也反映了资源分配的不平衡。有人手握大量资产轻松获利,另一些人却需为基本生存奔波。但话说回来,合理利用资产本身无可厚非。比如年轻人用积蓄投资理财,适当获取被动收入,反而能为未来提供保障。问题的关键在于:是否在享受资源红利的同时,依然保持对社会的贡献?
我个人观察到,现代社会的“食租衣税”已衍生出新形态。比如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分成机制,创作者可能因某条爆款内容持续获得收益,但如果停止更新,最终仍会被观众遗忘。这提醒我们:真正的价值创造需要持续投入,就像农民不能只收割不播种。
如何避免陷入消极的“食租衣税”状态?或许可以借鉴“睡后收入”与主动创造的平衡。比如房东在收租的同时参与社区共建,企业主用利润反哺技术研发。毕竟,任何收益系统都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,就像再肥沃的土地,长期不耕种也会荒芜。
最后想说的是,物质积累本身并非原罪,但若把“不劳而获”当作终极目标,反而可能困住手脚。看看那些百年企业,哪个不是在守成与创新间找到平衡?或许,比争论“食租衣税”好坏更重要的,是思考如何让已有资源成为跳板,而非枷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