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shí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shí tú wò jí

成语解释:吃苦菜,睡粗草。形容初民的生活艰苦。

成语出处:清·王夫之《老庄申韩论》:“老庄乱之也,然而心犹人之心,天下则已异乎食荼卧棘之天下矣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生活

繁体字形:食荼臥棘

英文翻译:Staph of tea

食荼卧棘的意思

食:[shí]1.吃。特指吃饭:食肉。废寝忘食。2.吃的东西:面食。小鸡觅食。丰衣足食。3.供食用或调味用的:食糖。食盐。4.人所见到的日、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:日食。月食。[sì]拿东西给人吃。[yì]用于人名,如郦食其(jī)(汉朝人)。

荼:1.古书上指一种苦菜。2.古书上指一种茅草的白花:如火如荼。

卧:1.躺下:仰卧。卧倒。病得很重,在床上卧了三天。2.使婴儿躺下:把小孩儿卧在炕上。3.(动物)趴:卧牛。鸡卧在窝里。4.睡觉用的:卧室。卧房。卧铺。5.指卧铺:硬卧。软卧。6.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:卧个鸡子儿。

棘:1.酸枣树,落叶灌木。有刺,果小味酸。种子供药用,治神经衰弱等。树可作嫁接大枣树的砧木。2.带刺草木的通称:荆棘。3.刺;扎:棘手。

成语评论

食荼卧棘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冷门,但它背后藏着深刻的生活哲理。字面意思是“吃野菜、睡在荆棘”,用来形容极端困苦的生存状态。比如我们可以造个句子:“初创团队在最艰难时食荼卧棘,靠着泡面熬夜赶项目,最终产品成功上线。”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瞬间让人联想到创业者的辛酸与坚持?

为什么这个成语在现代仍有意义?其实它的核心不在于描述物质匮乏,而是强调人在困境中的适应力和韧性。就像疫情期间许多小企业主自降薪水、缩衣节食也要保住员工岗位,这种“主动吃苦”的行为反而成了破局的关键。

有个有意思的观察:古人用“荼”和“棘”这类具象事物表达艰难,现代人却更爱用“996”“内卷”等抽象词汇。或许因为当代社会的挑战更多来自精神压力而非物质匮乏。比如有人会调侃:“当代青年食的是焦虑的荼,卧的是绩效的棘”,这种黑色幽默式的转化反而让老成语焕发新生。

个人认为,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苦难本身,而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选择。就像沙漠里的骆驼刺会主动把根扎得更深,人在逆境中反而容易激发出意想不到的潜能。有个朋友曾分享:“当初公司裁员时被迫转型做自由职业,现在回头看,那段食荼卧棘的日子竟是职业生涯的转折点。”

最后抛个思考题:当科技发展让物质生活越来越便利,我们是否正在失去某种“必要的苦难体验”?就像温室里的植物难以抵抗风雨,适度挑战或许才是培育生命韧性的养分。这或许就是“食荼卧棘”留给当代人的启示——重要的不是荆棘多锋利,而是穿越荆棘时磨砺出的生存智慧。

"食荼卧棘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