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ǎo
  • láo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 bǎo láo yì

成语解释:指生活劳苦,食无定时。

成语出处:元 高文秀《黑旋风》第三折:“俺哥哥三朝的五日,可便忍饿耽饥,五六日不曾尝着水米,常言道饥饱劳役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人的生活

繁体字形:饑飽勞役

英文翻译:Hunger and hard work

饥饱劳役的意思

饥:1.饿:饥餐渴饮。如饥似渴。2.农作物歉收或没有收成:连年大饥。

饱:1.吃足了。与“饿”相对。2.足;充分:饱经忧患。3.满足:以饱眼福。

劳:1.劳动:按劳分配。不劳而获。2.烦劳(请别人做事所用的客气话):劳驾。劳您走一趟。3.劳苦;疲劳:任劳任怨。积劳成疾。4.功劳:勋劳。汗马之劳。5.慰劳:犒劳。劳军。6.姓。

役:1.需要为官方出劳力的事:劳役。徭役。2.强迫驱使;使唤:奴役。役使。3.旧指供使唤的人:仆役。4.战役:平型关之役。5.兵役:现役。

成语评论

成语「饥饱劳役」常被用来描述生活困顿、奔波劳碌的状态。举个栗子:「他年轻时饥饱劳役,白天搬货晚上读书,硬是靠双手改变了命运。」这个例子中,主人公既面临体力透支(劳役),又需应对基本生存需求(饥饱),最终通过坚持突破困境。
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的核心矛盾是什么?其实它揭示了生存压力与个人发展之间的拉扯。就像当代职场新人常说的「996工作制下,吃饭靠外卖,睡觉靠咖啡」,表面看物质条件优于古人,但被工作捆绑、失去生活自主权的状态,本质上仍是另一种形式的「饥饱劳役」。

再来看个反常识的案例:某互联网大厂高管主动辞职开面包店,他说「摆脱了年薪百万的劳役,才发现真正的饥饿是对生活热情的需求」。这里用「饥饱」比喻精神需求,用「劳役」指代高薪高压工作,展示了成语在现代语境中的灵活运用。

个人认为,识别生活中的「隐形劳役」比对抗物质匮乏更重要。就像手机推送信息不断分割注意力,社交软件点赞成为新型「精神口粮」,我们或许正在经历信息时代的饥饱劳役——身体不再挨饿,但思维却被无形役使。

破解之道或许在于建立「认知栅栏」。如同农民在田埂间挖排水沟,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管理、信息筛选、定期断网等方式,在数字洪流中开辟属于自己的「精神自留地」。毕竟,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所有劳役,而是选择为何种价值付出劳动。

"饥饱劳役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