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mǎ máo wèi zhé
成语解释:蝟,同“猬”。形容狂风大作,气候恶劣。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鲍照《代出自蓟北门行》:“疾风冲塞起,沙砾自飘扬;马毛缩如蝟,角弓不可张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比喻句
繁体字形:馬毛毛磔
英文翻译:Hedgehog
马:1.哺乳动物,头小,面部长,耳壳直立,颈部有鬣,四肢强健,每肢各有一蹄,善跑,尾生有长毛。是重要的力畜之一,可供拉车、耕地、乘骑等用。皮可制革。2.大:马蜂。马勺。3.姓。
毛:1.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;鸟类的羽毛:羊毛。鸡毛。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。2.东西上长的霉: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。3.粗糙;还没有加工的:毛坯。毛铁。4.不纯净的:毛利。毛重。5.粗略:毛估。毛算。6.小:毛孩子。毛贼(小偷儿)。7.指货币贬值:钱毛了。8.姓。9.做事粗心,不细致:毛手毛脚。毛头毛脑。10.惊慌:心里有点儿毛。这下可把他吓毛了。11.发怒;发火:把他惹毛了,你要吃大亏。12.一圆的十分之一;角。
蝟:同“猬”。
磔:1.古代一种分裂肢体的酷刑。2.书法用语。指汉字笔画的捺。参见〔永字八法〕
“马毛蝟磔”这个成语听起来像不像武侠小说里的招式?其实它是用来形容事物错综复杂、难以理清的状态。比如你刚接手一个项目,发现各部门需求相互矛盾、预算分配混乱,这时候就能感慨一句:“这事真是马毛蝟磔!”
问:这个成语具体怎么用?想象你在帮朋友筹备婚礼:新娘要户外森系,新郎想要科技感;家长坚持传统流程,年轻人想玩新花样。这时候就可以说:“这场婚礼的安排简直马毛蝟磔,得找个厉害的策划师来梳理。”
有个真实案例让我印象深刻。去年帮老家亲戚处理宅基地纠纷,发现地契版本就有3份,涉及四代人,还有口头约定的历史遗留问题。当时真觉得像在解一团被猫抓过的毛线,每扯出一个线头都带出更多死结,完全是活生生的“马毛蝟磔”写照。
问:用这么生僻的成语有必要吗?其实日常交流说“乱成一锅粥”更直白。但写作时偶尔用这种古雅词汇,就像给文章别了枚胸针——既保持现代感又带点文化韵味。不过要注意场合,给领导汇报时可别突然冒出一句“这个季度报表马毛蝟磔”。
我发现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形容数字化转型期的企业:旧系统要保留,新模块要上线;老员工难适应,新技术待磨合。这时候领导若说“咱们现在处于马毛蝟磔的转型阵痛期”,可比说“困难时期”更有画面感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新生代中有了新玩法。有程序员朋友自嘲:“我的代码就像马毛蝟磔——自己写的,三天后就看不懂了。”这种古今混搭的用法,倒让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生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