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o ér bā nǚ
成语解释:指天真幼稚的儿童。骄,通“娇”。
成语出处:明·文征明《耕渔轩倡酬名迹序》:“间有所存,其不为骄儿騃女为覆瓿之资者几何矣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驕兒騃女
英文翻译:Arrogant children and foolish women
骄:1.自高自大,看不起别人:戒骄戒躁。胜不骄,败不馁。2.猛烈;炎热:骄阳。
儿:1.雄性的:儿马。儿狗。2.后缀(注音作r)。3.名词后缀,主要有下面几种作用。a)表示小:盆儿、棍儿、窟窿儿、小车儿。b)表示词性变化:吃儿、盖儿、卷(juǎn)儿(动词名词化);亮儿、尖儿、零碎儿(形容词名词化)。c)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:门儿、根儿、油水儿。d)区别不同事物:白面—白面儿(海洛因),老家—老家儿(父母和家中其他长辈)。4.少数动词的后缀:玩儿。火儿。参看〖儿化〗。“兒”
騃:〔𩣚騃〕(兽)快跑的样子。
女:[nǚ]1.女性,女子,女人,妇女:女士。女工。男女平等。2.女儿:一儿一女。3.星宿名,二十八宿之一。[rǔ]文言代词,你:女等。女将何往?
“骄儿騃女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?它描述的其实是父母过度宠爱导致孩子性格乖张的现象。比如邻居张叔家独生子要买新款游戏机,张叔刚拒绝,孩子就踹翻茶几摔门而去——这不就是典型的“父母骄纵成儿狂,百般迁就养騃女”吗?
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?我曾见过商场里孩子当众打滚索要玩具,母亲边掏钱包边念叨“他还小”。这种无条件满足的背后,往往藏着家长补偿心理:自己童年缺失的物质满足,加倍补偿给孩子,却忽视了规矩意识的培养。
有个有趣对比:同事王姐每周带孩子参加户外拓展,风雨无阻。她家孩子反而特别懂事,懂得协商零用钱额度。这印证了教育学家蒙特梭利的观点:适度的挫折教育就像疫苗,能增强孩子的情绪免疫力。过度保护反而会让孩子失去适应真实世界的能力。
在我看来,家庭教育需要把握“弹性原则”。就像培育盆景,既不能任其疯长,也不能过度修剪。去年辅导班遇到个孩子,因家长突然停止代写作业而大闹课堂,这正是教养方式突变引发的适应性危机。循序渐进地建立规则,比突然收紧管束更符合成长规律。
值得关注的是,这种现象正在呈现代际传递。某些年轻父母自身就是“骄儿騃女”的产物,当他们面对子女教育时,往往在过度放纵和极端严厉间摇摆。社区开设的亲子工作坊里,常有家长惊讶发现:原来温和而坚定的态度,比单纯物质满足更能建立亲子信任。
如何破解这个困局?不妨试试“需求分层法”。当孩子提出非分要求时,区分“需要”和“想要”。就像上周表妹处理女儿买裙子的风波:先认可爱美之心,再引导她通过做家务积攒零花钱。这个过程既尊重了孩子意愿,又培养了责任意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