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hán máo shù
成语解释:形容十分害怕。
成语出处: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名实》:“后人书之,留传万代,可谓骨寒毛竖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人害怕
繁体字形:骨寒毛竪
英文翻译:Chilly bones and bristles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寒:1.冷(跟“暑”相对):寒冬。寒风。天寒地冻。受了一点寒。2.害怕;畏惧:心寒。胆寒。3.穷困:贫寒。4.姓。
毛:1.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;鸟类的羽毛:羊毛。鸡毛。枇杷树叶子上有许多细毛。2.东西上长的霉:馒头放久了就要长毛。3.粗糙;还没有加工的:毛坯。毛铁。4.不纯净的:毛利。毛重。5.粗略:毛估。毛算。6.小:毛孩子。毛贼(小偷儿)。7.指货币贬值:钱毛了。8.姓。9.做事粗心,不细致:毛手毛脚。毛头毛脑。10.惊慌:心里有点儿毛。这下可把他吓毛了。11.发怒;发火:把他惹毛了,你要吃大亏。12.一圆的十分之一;角。
竖:1.跟地面垂直的(跟“横”相对):竖井。竖琴。2.从上到下的;从前到后的(跟“横”相对):画一条竖线。竖着再挖一道沟。3.使物体跟地面垂直:竖电线杆。把柱子竖起来。4.汉字的笔画,从上一直向下,形状是“。”。5.年轻的仆人:竖子。
“骨寒毛竖”这个成语,你听过吗?它常用来形容人极度恐惧或受到强烈寒意侵袭时的生理反应,比如汗毛直立、浑身发冷的感觉。举个例子:深夜独自看恐怖片时,主角突然从镜子里伸出惨白的手,屏幕前的我顿时骨寒毛竖,连呼吸都停滞了几秒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反应是夸张还是真实的?”其实这是人类面对危险时的本能。当我们突然受到惊吓,交感神经会瞬间激活,导致肌肉收缩、毛孔闭合——这正是“骨寒毛竖”的科学解释。就像冬天推开门撞见刺骨寒风,身体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鸡皮疙瘩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在非恐怖场景里。比如创业者在签千万合同时,盯着合同条款反复确认的瞬间;或者考生拆开录取通知书前,手指微微发抖的刹那。这些充满张力的时刻,用“骨寒毛竖”来形容反而比“紧张”“激动”更有画面感。
我个人觉得,现代人越来越依赖空调暖气,对自然温度的感知在退化。但每次暴雨天忘记带伞,在屋檐下听着雷声由远及近时,那种从脚底窜上后颈的凉意,还是会让人真切体会到“骨寒毛竖”的传神之处。这或许正是汉语成语的生命力——哪怕过了千百年,仍能精准戳中人类共通的感受。
下次遇到让你汗毛倒竖的场景,不妨留意身体的诚实反应。无论是恐怖片的音效设计,还是重要时刻的心理压力,这些让神经瞬间绷紧的体验,不正是生活赠予我们的“感官记忆书签”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