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éng
  • ròu
  • fē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gǔ téng ròu fēi

成语解释:腾:跳跃。形容奔弛迅速。也形容神魂飘荡。

成语出处:汉 赵晔《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》:“走追奔兽,手接飞鸟,骨腾肉飞,拊膝数百里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状语;形容神魂颠倒

繁体字形:骨騰肉飛

英文翻译:go off into ecstasies

骨腾肉飞的意思
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
腾:1.奔跑或跳跃:奔腾。欢腾。2.升(到空中):升腾。飞腾。3.使空(kòng):腾地方。腾出时间温功课。4.用在某些动词后面,表示动作反复、连续:翻腾。折腾。倒腾。闹腾。5.姓。

肉:1.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2.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:枣肉。冬瓜肉厚。3.不脆;不酥:肉瓤儿西瓜。4.性子慢,动作迟缓:肉脾气。那个人太肉,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。

飞:1.(鸟、虫等)鼓动翅膀在空中活动:飞蝗。鸟飞了。2.利用动力机械在空中行动:飞行。明天有飞机飞上海。3.在空中飘浮游动:飞云。飞沙走石。飞雪花了。4.形容极快:飞奔。飞跑。飞涨。5.挥发:盖上瓶子吧,免得香味儿飞了。樟脑放久了,都飞净了。6.意外的;凭空而来的:飞灾。飞祸。流言飞语。7.姓。

成语评论

提到"骨腾肉飞"这个略显生僻的成语,很多人会下意识摸手机查字典。其实这个成语描绘的是极度恐惧或震惊时,身体仿佛要散架般的状态。就像某次我在游乐场坐过山车,当机械臂带着我们垂直俯冲时,那种失重感让全身细胞都在尖叫,真真切切体验到了"骨腾肉飞"的字面含义。
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小张盯着期末考试成绩单,数学栏的红色分数刺得他眼睛发痛,四肢突然像被抽走了力气,整个人瘫坐在椅子上。用"骨腾肉飞"来形容他此刻的状态是否合适?其实这个场景更适合用"如遭雷击",因为主要表现的是心理冲击而非肢体失控。真正的"骨腾肉飞"应该像深夜独居时听到异响,浑身汗毛倒竖的瞬间,或是目睹重大变故时双腿发软的真实生理反应。

在历史典故中,明朝锦衣卫的诏狱就常让人"骨腾肉飞"。有记载称某官员受刑前夜,听着隔壁囚室的惨叫声,浑身战栗难以自持,连手中茶盏都抖得泼出半盏,这种面对未知恐惧的本能反应,恰是成语的最佳注解。不过我更欣赏这个成语在当代的灵活运用,比如去年股市熔断时,有位老股民形容自己看着满屏飘绿,"膝盖骨都在打颤",这样的现代化表达反而更传神。

有人会问:现代汉语中"魂飞魄散""肝胆俱裂"已经足够生动,为何还要用"骨腾肉飞"?在我看来,这个成语独特之处在于它同时捕捉了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震颤。就像看恐怖片时,明明知道是假的,但后背发凉、肌肉紧绷的反应完全不受控制。这种无法用理性克制的身体诚实,正是语言需要不断丰富的表达维度。

最近在公园见到有趣一幕:学滑板的少年摔了个四脚朝天,围观的爷爷奶奶们惊呼"哎哟这不得骨腾肉飞啊"。这个接地气的用法让我忍俊不禁,说明生动的语言总会找到自己的生存土壤。或许在未来的网络用语中,"骨腾肉飞"会以表情包或段子的形式获得新生,毕竟人类对恐惧的生理反应,千百年来从未改变。

当我们凝视这个成语的结构,"骨"与"肉"的具象化组合,比抽象的心理描写更具画面冲击力。就像好的电影镜头不需要旁白解释,单凭演员的肢体颤抖就能让观众感同身受。这种语言的生命力提醒着我们:汉语的美妙之处,往往藏在那些等待被重新发现的成语密林中。

"骨腾肉飞"的相关成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