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ruǎn ròu sū
成语解释:见“骨软筋酥”。
成语出处:《醒世姻缘传》第六一回:“只消‘心月狐’放一个屁,那‘井木犴’俯伏在地,骨软肉酥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形容极其害怕
繁体字形:骨軟肉酥
英文翻译:feel tired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软:1.物体内部的组织疏松,受外力作用后,容易改变形状(跟“硬”相对):柔软。软木。柳条很软。2.柔和:软风。软语。话说得很软。3.软弱:两腿发软。欺软怕硬。4.能力弱;质量差:功夫软。货色软。5.容易被感动或动摇:心软。耳朵软。6.姓。
肉:1.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2.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:枣肉。冬瓜肉厚。3.不脆;不酥:肉瓤儿西瓜。4.性子慢,动作迟缓:肉脾气。那个人太肉,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。
酥:1.酪;用牛羊奶凝成的薄皮制造的食物。2.松脆(指食品):酥糖。3.含油多而松脆的点心:桃酥。4.(肢体)软弱无力:酥软。
你有没有听过“骨软肉酥”这个成语?先别急着摇头,咱们一起来拆解拆解。想象一下刚出炉的烤羊排,筷子轻轻一碰,骨头和肉就自然分离——这可不就是“骨软肉酥”最贴切的画面吗?
可能有人会问:“这成语只能用来形容食物吗?”其实不然。记得去年参加马拉松,跑到30公里时双腿像灌了铅,这时候朋友发来消息:“今天跑了多少?不会已经骨软肉酥了吧?”顿时笑出声,原来这个词还能精准描绘运动后的疲惫状态。
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比如连续加班两周的小王,凌晨三点趴在办公桌上嘟囔:“现在给我张床,我能睡到骨软肉酥。”这句话既道尽辛劳,又带着苦中作乐的幽默。可见这个成语的妙处,在于用具体的身体感受,传递抽象的精神状态。
有人可能要问:“这和‘筋疲力尽’有什么区别?”问得好!区别就像新鲜出炉的戚风蛋糕和隔夜面包。前者强调“酥软”的质感,后者着重“耗尽”的结果。比如看舞蹈家谢幕时的优雅跪坐,用“骨软肉酥”形容,既保留美感又暗含付出的艰辛,这是其他成语难以替代的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特别适合当代社会。现在大家总在追求“硬核”“抗造”,但偶尔也需要“骨软肉酥”的时刻。就像周末窝在沙发看剧,整个人放松到骨头都变轻的状态,这种适时的柔软,何尝不是种生活智慧?
下次遇到类似情境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比如看到公园长椅上晒太阳的猫咪,或者欣赏水墨画里朦胧的远山,用“骨软肉酥”来形容,说不定能收获意想不到的会心一笑。语言就像调料,用得巧妙,寻常日子也能品出新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