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ǔ chàn ròu jīng
成语解释:颤:发抖。形容惊恐万状
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77回:“却说王甫在麦城中,骨颤肉惊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指惊恐
繁体字形:骨顫肉驚
英文翻译:Bone tremor and flesh shock
骨:[gǔ]1.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、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:骨头。骨骼(全身骨头的总称)。骨节。骨肉(a.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,亦称“骨血”;b.喻紧密相连,不可分割的关系)。骨干(gàn)。2.像骨的东西(指支撑物体的骨架):伞骨。扇骨。3.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:骨力(a.雄健的笔力;b.刚强不屈的气概)。风骨(古典文艺理论术语,指文章的艺术风格,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)。4.指人的品质、气概:侠骨。骨气。[gū]1.〔骨朵儿〕尚未开放的花朵。2.〔骨碌〕滚动(“碌”读轻声)。
颤:[chàn]颤动;发抖:颤抖。声音发颤。两腿直颤。[zhàn]发抖。
肉:1.人和动物体内接近皮的部分的柔韧的物质。某些动物的肉可以吃。2.某些瓜果里可以吃的部分:枣肉。冬瓜肉厚。3.不脆;不酥:肉瓤儿西瓜。4.性子慢,动作迟缓:肉脾气。那个人太肉,一点儿利索劲儿也没有。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?深夜独自走在小巷里,冷风吹过后颈,浑身猛地一抖,仿佛有冰针从脊椎滑过。这种生理性的强烈反应,正是"骨颤肉惊"最贴切的写照。比如在悬疑小说里读到:"老张推开门时,木质地板突然发出'咯吱'声,骨颤肉惊的瞬间,他看见窗帘后分明有个黑影在晃动。"
问:这个成语只能用在恐怖场景吗?答:其实职场也能用。想象新人汇报方案时:"当总监突然指出PPT里的数据矛盾,小王顿觉骨颤肉惊,握着激光笔的手微微发抖,投影幕布上的红圈标记刺得他眼睛生疼。"这里既保留了生理反应的生动,又拓展了应用场景。
有位编辑朋友分享过亲身经历:"校对名人传记时,突然发现引用的诗句作者搞错了,当时真是骨颤肉惊,连修改键都按错了三次。"这种职业性的惊惶时刻,用这个四字成语形容格外传神。
问:和"胆战心惊"有什么区别?答:前者更强调身体反应的真实性,后者侧重心理层面的恐惧。比如探险故事里:"攀岩绳突然下滑十公分带来的骨颤肉惊,远比听说山里有野兽更让人头皮发麻。"这里如果换成"胆战心惊",就失去了那种肌肉记忆般的生理震撼。
有个有趣的发现: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,常会与科技产品结合。就像"手机从26楼阳台滑落的刹那,那种骨颤肉惊的失重感,堪比坐过山车俯冲"。这种与时俱进的用法,让古老成语焕发新生机。
写作时不妨试试这样的组合:"外卖小哥在雷雨中骑行,每道闪电劈下都让他骨颤肉惊,保温箱里的麻辣烫却始终保持着刚出锅的温度。"强烈的感官对比中,既突显人物状态,又暗藏生活温度,这种反差运用往往能让文字更有张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