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āo lóu dà shà
成语解释:指高大豪华的房屋建筑
成语出处:元 无名氏《九世同居》第一折:“亲戚同高楼大厦,朋友共肥马轻车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高大的建筑
繁体字形:高樓大厦
英文翻译:many-storied buildings
高:1.从下向上距离大;离地面远(跟“低”相对,2.同):高楼大厦。这里地势很高。3.高度:那棵树有五米高。书桌高八十厘米。4.三角形、平行四边形等从底部到顶部(顶点或平行线)的垂直距离。5.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的:高速度。体温高。见解比别人高。6.等级在上的:高等。高年级。哥哥比我高一班。7.敬辞,称别人的事物:高见。高论。8.酸根或化合物中比标准酸根多含一个氧原子的:高锰酸钾。9.姓。
楼:1.楼房:大楼。教学楼。高楼大厦。一座楼。2.楼房的一层:一楼(平地的一层)。一口气爬上十楼。3.(楼儿)房屋或其他建筑物上加盖的一层房子:城楼。箭楼。钟楼。4.用于某些店铺的名称:茶楼。酒楼。银楼。5.姓。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厦:[shà]1.高大的房子:高楼大厦。2.房子伸出的后廊:前廊后厦。[xià]〔厦门〕市名。位于福建省东南部,鹰厦铁路终点。人口57万(1997年)。临台湾海峡,为天然良港。是闽东南经济文化中心,轻工业比较发达。为中国经济特区之一。
提到“高楼大厦”,你会想到哪些成语?比如“鳞次栉比”这个词,用来形容建筑密集排列的样子特别贴切。试想站在城市观景台往下看,玻璃幕墙反射着阳光,一栋栋写字楼像整齐排列的积木——这不正是“鳞次栉比”的生动写照吗?
有人问:“用‘高耸入云’会不会太夸张?”其实这个成语恰好抓住了现代建筑突破天际线的震撼感。上海中心大厦632米的高度,在云雾天气里真的会“消失”在云层中。不过要注意,这个成语更适合描述单体建筑的视觉冲击,而非群体景观。
“琼楼玉宇”原本形容仙界宫殿,现在用来比喻高端写字楼反而有趣。比如某科技公司总部用全透明电梯和流线型设计,员工开玩笑说:“每天上班像登天宫。”这种古今词义的演变,侧面反映出人们对建筑美学的追求在升级。
有个现象值得思考:为什么“拔地而起”常被用来描述建设速度?去年路过深圳前海时,亲眼见到三个月内混凝土框架就完成了二十层,那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感,确实让人联想到春笋破土的生长状态。这种比喻既保留了成语的本意,又赋予新时代的解读空间。
个人认为,成语的活用需要把握分寸。比如用“摩天大楼”形容普通高层住宅就显得不伦不类,但用在400米以上的综合体项目就恰到好处。语言就像建筑材料,用对了位置才能让表达更稳固。
“空中楼阁”这个成语的现代诠释最有意思。某开发商曾推出“云端住宅”概念,主打270度观景阳台。有购房者调侃:“别真把房子建成空中楼阁啊!”这里既保留了成语的警示意味,又带着对创新设计的包容态度。
当我们在成语库里翻找建筑相关的词汇时,会发现语言始终追不上城市天际线的变化速度。或许未来会出现“光合幕墙”“垂直森林”这样的新成语?建筑与语言的互动,本质上都是人类对空间理解的具象化表达。
最后想说的是,钢筋水泥铸就的高度固然令人惊叹,但真正让建筑“活”过来的,始终是里面流动的人间烟火。下次抬头看楼时,不妨想想:这些庞然大物除了改变城市轮廓,是否也在悄悄重塑着我们的生活方式?